合作社农民正在收割稻谷。 王军 邓立平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邓立平
9月20日,醴陵市王仙镇三狮村,成熟的稻谷满地金黄,沁人的芬芳四处飘散。
醴陵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宇,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穿梭田间,金黄的稻谷被尽数“吃”进谷仓。“从已收割的地块看,尽管今年是大旱之年,平均亩产仍可达到450公斤左右。”陈宇笃定地说。
种这片稻田,陈宇是扛着风险的。三狮村板石一组靠近河边,田块面积约110亩,由于土地常年受洪水冲刷,沙化严重,正常情况下单季亩产量仅200公斤左右,若是遇洪涝灾害,甚至绝收。
正因为如此,村民将其弃耕抛荒多年,地里长满杂树和灌木,大的比碗口还粗。
看着农田荒废,陈宇心里不是滋味。今年开春,合作社响应政府治理耕地抛荒的号召,组织专门人员和机械设备,开发整理这片抛荒地。
当地农技人员下田指导,帮助合作社全面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和“一喷三促”等先进技术,从播种到施肥,从病虫防治到成熟收获,全程使用机械化。5月中旬,田间全部种上了超级稻。
面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政府送来了抽水机帮助抗旱保粮,加上合作社也投资购买了一批抽水设备。很快,旱情得到缓解。
穗穗黄澄澄,株株沉甸甸。“稻谷籽实,不愁销路。”陈宇说,稻谷刚上田,就有加工企业上门收购,稻谷还未入仓,就被“抢购”一空。
抛荒地重生,陈宇又有新打算:水稻收获后,合作社计划将这片田全部种上“双低(低芥酸、低硫代甙)”优质油菜,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一亩地至少可以产100公斤菜籽,合作社自己榨油出售,不但每亩可再增收800元以上,还能培肥稻田,为明年种稻亩产再提高打下基础。”他笑着说。
醴陵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受自然条件和水系破坏等多种因素影响,该市共有抛荒水田4.12万亩,旱土0.15万亩。近年来,醴陵先后出台系列文件,筹集资金超600万元,采取镇级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工作体制,按“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按180元/亩的标准,对抛荒治理的种植户和经营主体给予补助。截至目前,醴陵市已完成抛荒耕地治理4.09万亩,剩下因地势较高、坡度较大、缺水断路、开垦难度大的1800亩抛荒耕地,可望在11月份前全部治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