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1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考察株洲,对株洲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2020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对湖南提出了打造“三个高地”、担当践行“四新”使命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
株洲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勇当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主力军,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株洲壮美篇章的时代答卷。今起,本报推出“牢记总书记嘱托 书写新时代答卷”系列报道,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发展的新作为、新成就,激励全市干部群众“闯”“创”“干”,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高晓燕
在历史长河弹指一瞬的10年间,一座城市,能走出多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湖南、株洲重要讲话精神,株洲,坚定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全力践行“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认真做好“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正在铺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从黑色走向绿色
提升先进制造业高地亮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明确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深刻理解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规律,株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从2013年起全面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让昔日的全国高污染区,找回曾经的“清水”荣光。
准确定位经济新常态下的历史方位,株洲以一往无前的决心,星夜兼程奔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之路,让绿色动力奔涌在湘江两岸。
绿色化转型步履加快——
绿色装备层出不穷:搭载了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新型电力推进系统的全国内河第一艘纯LNG电力推进船舶成功试航、全球首列智轨电车诞生、我国首款油电混动通用飞机在株试飞成功、株冶集团改进技术从冶炼废渣中“找”回1亿多元……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在株洲“3+3+2”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框架之下,每一件产品、每一个企业,都在以“双碳”为目标开展布局。
绿色生产日益扩面:10年来全市累计淘汰落后生产线480多条,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400多家,实施节能改造项目380多个,时代电气、长城电脑、汉德车桥等36家企业获评国家工厂和绿色产品,获评省级绿色企业42家。
智能化进程迅速演进——
数字化生产:北汽株洲分公司拥有国内最完整的数字化工厂之一,中车株机建全球首个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龙头企业为“分母”强势带动下,产业链上的大小“分子”都在快速向智能化演进。
数据化赋能:累计建成5G基站4200多个,推动企业深度上云760家、上平台436家,培育工业App1065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在这里融合发展,厚植数字经济的土壤。
成绩单上看真章。
传承“厂所结合”基因,即“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株硬集团+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式,株洲以开放式创新平台,联合上下游共同研发,为产业链群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和强劲动力,目前全市已入选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25家,拥有5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稳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
培育制造名城,株洲在“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上持续发力,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全面冲锋,株洲轨道交通入围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航空发动机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初赛中胜出,株洲长沙先进硬质材料及工具产业集群、株洲先进陶瓷产业集群获评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株洲现代高分子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株洲芦淞区服饰特色产业集群获评湖南省中小工业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携手共进的株洲企业,以高质量的发展,进一步彰显着株洲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发展成色。
从深海走向太空
拓展创新高地的高度
“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深刻论述,为株洲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带来重要启示。
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株洲走到今天的独特基因密码。10年来,株洲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从走好两条轨道,到走出两条轨道,每一步,都是与时代同频、为奋进写下的精准注脚。
从地面精进,我们掘进无人区——
当行业跨进更高端,尖端产品就需要更加高精尖的技术支撑。依托于产业链上的创新活力企业,我国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核心动力装备等一批前沿领域的产品在这里走出。
当产业迈入国际一流,创新就无法靠企业单打独斗,创新联合体的优势则更加突出。12家业内单位联手成立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双院士领衔湖南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研究院……一批协同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工程联合攻关,力求突破,全面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
从地面出发,我们奔向深海——
谁占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以中车株洲所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企业,率先启动跨界赋能,进军深海,2015年全资收购英国SMD公司。首套国产的重型工作ROV产品在上海临港下线、5.8米挖沟机再创挖沟深度世界之最……通过将核心技术向深海高端装备领域延伸,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深海工程装备领域的产业空白,更缩短了我国进入深海经济领域的时间,促进了国内海洋高端装备产品的高端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
从地面起飞,我们遨游太空——
由中小航空发动机拓展,我们离蓝天越来越近:率先在全省开通5条低空航线,608所研制的AES100涡轴发动机成功首飞,山河阿若拉SA70L系列轻型运动飞机取得民航新机型合格认证,最大起飞重量国内第一。
由天空向更高处探索,我们和太空越来越亲:正在大力建设的株洲北斗产业园已吸引16个项目签约入驻,椭圆时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加快建设卫星地面站和测运控系统,航天宏图来株洽谈“北斗+”项目,欲与株洲共同打造自主可控的SAR卫星星座,晋级中国版“星链”计划……
全面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资源,10年来,株洲累计获批工业强基、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国家专项58个,科技对株洲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5%,创新已成为引领株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从中国走向全球
拉伸改革开放高地的宽度
一切发展,都与改革相连。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合号。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也在株洲以破竹之势在迸发。
“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
革除沉疴,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
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株洲探索城管综合执法改革,形成了城市管养分离、重心下移、市场运作、网格化管理、精细化作业等管理模式,改革经验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
在基层治理改革方面,株洲完善细化了基层治理机构、职能、队伍、协商机制、网格化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为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大力推进以“最多跑一次”为核心的放管服改革,撬动商事制度、市场监管等改革取得全新进展,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
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滴水穿石的韧劲,株洲一力推动从理念、制度到作风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
“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
放出活力,从持续对外开放的朋友圈渐次开启——
2019年7月,中欧班列(株洲)开通运营,实现首发。
2020年11月,成功获批湖南省唯一的国家二手车出口业务试点城市。
2021年9月,“湘粤非铁海联运”国际物流通道实现首发测试列,头程物流费用较公路集港模式降低近60%。以株洲为主节点和始发站,将广州沿海口岸功能延伸到株洲,联通至非洲、拉美、中东等世界各地……
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国际物流通道建设,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株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正逐步显现。
外贸朋友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株洲已累计与16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产品进出口“伙伴”地区扩至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等,目标市场进一步扩展到东南亚、非洲、中东、大洋洲、南美、俄东地区等新兴市场。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对外投资项目60个,累计对外投资中方合同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海外设立生产基地15个,项目分布在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巴西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高效利用全球资源实现科技创新协同联动,140多家企业与国外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建立了25个海外研发生产基地,兼并收购欧美企业13家。也因此,株洲成功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
征程万里风正劲,使命千钧再奋蹄。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就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新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390万株洲人民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必将为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写下更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