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亭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策划/李卉 张玉成 执行/温琳 张媛 李翰 旷琳娜

    浩浩湘江,一路向北迤逦而来,如同一条巨龙,在王十万打了一个转,一头撞上狮子岭,形成一个洄水湾,然后又滔滔北去。因临江有港,弯曲而多滩涂,菖蒲、芦苇茂盛,故得名浦湾。

    浦湾是朱亭的古称,朱熹的到来,让朱亭变得不一样了,不仅名字改了,古镇的气质也变了。

    朱熹在此结亭讲学

    时间拉回到南宋乾道三年,也就是公元1167年,37岁的朱熹带着学生林用中,不远千里来到长沙,与岳麓书院主教张栻讲学论道,两人都是理学大师,一个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两月有余的会讲,说的都是《中庸》之义,尽管论道没有结果,却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史称“朱张会讲”。

    论道没有结果,不影响朱熹与张栻的友谊。张栻邀朱熹弟子,溯湘江而上,同游南岳。经过浦湾的时候,当地有朱熹的弟子,老师过境,学生必尽地主之谊,于是三人在一苇港停靠上岸。

    得知朱熹到来,当地的镇衙富豪,名士学子纷纷前来拜会,热闹几日过后,朱熹架不住当地富绅之邀,与张栻一起在浩瀚湘江岸边,结亭讲学。

    为方便朱熹、张栻讲学,当地乡党重建了一苇亭和讲堂数间。甚至为了方便学生听课和朱熹、张栻出行游玩,还把一苇亭附近的木桥改建为三墩四孔石梁桥,取名朱张桥。

    年逾古稀的本地人陈和平小时候就见过朱张桥,桥长20多米,每个桥墩上雕刻有一只大鳌,鳌头朝东,桥两端各有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临街桥头边设有凉亭,供往来的乡民歇息。

    到了清代,朱张桥附近成了商家汇集交易之地。时任四川府台的朱亭人胡志斌回乡时曾赋诗一首:早起闲逛一苇亭,朱张桥畔担担青;七月鳊鱼三月笋,骚客无不忆朱亭。可惜的是,朱张桥于1958年修建朱亭水闸时被毁了。

    朱亭人为了纪念朱熹、张栻古镇之游,在“一苇亭”留下楹联,云:“车停朱子,榻下陈藩”,“昔贤曾一宿,古镇历千秋”。

    朱熹给朱亭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名胜,还有诗歌。

    朱熹、张栻一行,在朱亭周边游玩时,来到一座名为马迹的野桥,他一时兴起作诗一首:

    下马驱车过野桥,桥西一路上云霄。我来自有平生志,不用移文远见招。

    寥寥数语,不难看出朱熹当年壮志满怀的气概。作为朱熹的陪伴者,张栻也当即挥毫泼墨,写下《步朱熹原韵以和》:

    便请行从马迹桥,何须乘鹤簉从霄;殷勤底事登临去,不为山僧苦见招。

    朱熹、张栻在朱亭讲学数月后,便前往了南岳。为了纪念朱熹来此结亭讲学,当地乡党在古镇中心盖起一座“朱子阁”,阁楼的匾额上书“朱停”二字,传说是一位姓朱的榜眼所书,可能是因朱熹“芦苇结亭”讲学,后人又书成“朱亭”,并以朱亭之名代替之前的浦湾,沿袭至今。

    朱熹改变的不仅是朱亭的名字,还有当地学风。

    据有关史料记载,为了纪念朱熹在朱亭讲学,在朱亭镇往北里许的龙潭湾,昔有朱子门生钟震依山傍水建有“主一书院”,“主一”一词来源于朱熹对于《论语》的注解,谓之“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主一”的意思是专一、无杂念,如此才能敬。

    到了元代,钟震的孙子钟梦鲤牵头募资数万两白银,修复并扩建了主一书院。至清代,湘潭知县、县丞倡导、主持募捐,得银数万两,在原主一书院旧址上又建起了一座更大的书院,依地取名叫龙潭书院,清朝名臣左宗棠书写“龙潭书院”四字,制成金匾,悬于正门上。

    此后,书院再未扩建,到清光绪28年(1902年),龙潭书院改名为湘潭县龙潭高等小学堂,1927年,又改名为湘潭县立第三高级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与其它学校合并为朱亭完小。

    朱熹和张栻二人停留浦湾并芦苇结亭讲学早已为朱亭古镇刻录下了深厚的历史神韵和文化底蕴,也影响着周边的万千居民直到近代,古镇有一户姓谭的居民,家中七兄妹都曾就读于朱亭完小,先后走上了各自擅长的领域、独当一面,这个家庭也因此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知识家庭”。

    达摩由此上衡山

    朱熹来之前,朱亭就流传着高僧一苇渡江的传说。

    说的是唐时禅宗大拿怀让禅师,奉师尊慧能之命云游四方,广传佛法。一日傍晚时分,来到湘江西岸荷包洲上,隔水眺望浦湾,只见晚霞映照之下,朱亭南边的狮子岭,像披上了一件金色的袈裟。山上古木参天,绿荫重重;山下房舍连毗,炊烟袅袅;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好一个繁华市井。

    怀让禅师急于过江,等不及渡船,随手在河边拔下几根芦苇,抛向滔滔湘江之中,脚尖点着漂浮的芦苇,霎时间飞过江来,鞋袜未湿。怀让便留在了浦湾,宣传佛法。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过江上岸地,修建了一苇亭,并在其弘法之地修建祖师殿以为纪念。

    这祖师殿就位于朱亭镇南的狮子岭山腰上。从桌子街往上,进入朱亭镇政府往右,千年古刹祖师殿就坐落在参天大树之中。殿内大小佛像成列,终日香火萦绕。这庄严的千年古刹,寺中僧尼的梵唱以及悠扬的晚钟,幽幽地在山林江畔缭绕盘旋,每月初一和十五,都会吸引着南来北往前来上香的人们。

    殿里的理心师傅,见有来客,泡了一壶当地的绿茶,茶香四溢,入口回甘。理心来自重庆,原本在长沙开福寺修禅,2年前经居士介绍来到此处,感觉天地一阔,是修禅的妙地,便留了下来。

    理心说,在这狮子岭上,在怀让禅师弘法之前就有庙,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时期,当年禅宗始祖达摩,携弟子慧可禅师,离开广州后,便云游至此,弘扬佛法。之后,慧可禅师留在朱亭,达摩则前去南岳衡山,故凡到南岳进香朝拜者,都会慕名来到朱亭的祖师殿烧香,尔后再返回朱亭烧回香,已成为信佛者数百年悠久的传统习俗,也让民间有了祖师殿里供奉的菩萨是南岳菩萨的舅姥爷的说法。

    走出祖师殿,你会看到一株庞大古樟树,枝虬干挺,高耸入云。陈和平说,那棵古樟估计有1800多岁。相传东汉末年,三国纷争,刘备袭取荆州后,张飞率部溯湘江而上,泊朱亭,牵马登岸,战马即系于古樟之上,丈八蛇矛也依于树。随后,张飞四处赏玩美景,忽然间,其马长鸣不止,咆哮欲飞。张飞闻声而返,非常惊异,便解缰登鞍,战马一跃而起,驮着张飞泅江而去,刚抵彼岸,吴兵已追入朱亭古镇。后人因有此段掌故,故予古樟“拴马樟”“依矛樟”之说。

    虽是无史可稽的传说,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在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这里就是一个人口稠密、市面繁华、交通便利的集镇,官方在此设有驿站,亦为兵家必争之地。清雍正年间重修的那条长岭驿道的遗存——长岭古茶亭也可印证。

    长岭古道起于朱亭,经长岭、黄龙桥、龙凤而直通攸县、衡阳。现存的古道遗存,从狮子岭上山,沿长岭山脊,在崇山峻岭中迤逦南延,仍然长达十余华里。驿道虽然在民国时期废止,但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仍然是朱亭通往攸县、衡阳、醴陵的主要道路。

    祖师殿后面,就是著名的长岭林海,满山遍野都是杉松竹茶,展示着百里林海的雄风。这片雄风曾经是一面旗帜,惊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先后有4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前来参观、学习,被称为“人工林海之乡”。1977年7月5日,时任中共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亲临朱亭考察,称赞其“人工林海,名副其实”。

    从林海栈道一路而上,登上狮子岭山顶的瞭望台,朱亭风光尽收眼底:湘江对岸是湘中河谷平原,田园阡陌,还有露出轮廓的房舍;北面,挽洲岛如磐立于湘江之中,像一块祖母绿镶在古人的丝绸帽子上;西边狮子岭后,则是重重青山……

    行文至此,忽地想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家曹敬庄在《心履》中为朱亭写下的文字“我说不出你是多么美!朝霞难比你的光彩,月色难比你的皎洁,碧玉难比你的肌肤,水晶难比你的丽质,晨雾难比你的温柔,波光难比你的妩媚,大海难比你的丰满,蓝天难比你的高远……”于我而言,亦是如此。

    繁华古镇只剩残影

    其实,朱亭这座古镇,早在朱熹在此结亭讲学之前,就有数千年历史。

    从朱亭古街向南约两公里的岭湾,考古人员在那发现了夏商时期的部落聚居处,发现了很多石器和陶片,古镇附近还出土过商代铜铙、汉代铜镜、晋代瓷钵等文物。

    加上朱亭港从湘潭、宁乡交界处的凤凰山,由西款款而来,在狮子岭下,与湘江汇合,让朱亭镇两水相抱,有了水上交通的便利。多少年来,当地人们在这里利用依山傍水的优越条件建镇设埠,繁养生息,使朱亭成为一个人口稠密、市面繁华、交通便利的集镇。

    走在朱亭古镇上,依稀可以感受到古镇当年的繁华。

    朱亭水运非常发达,曾经古镇上有9个码头,分别是一苇、官家、谢家、肖家、油铺湾、莫家、大码头、弯码头、新码头,呈“7”字形分布,一镇九码头,并不多见,每个码头都有各自的精彩。

    如今仍有7个码头留在朱亭,开阔的江面因航电枢纽的建成使水位抬高了不少。很多码头,淹没在平常人家的屋后,码头上的麻石被磨得溜光,两边长满了青苔、凤尾竹以及野蔷薇,附近则晾着女人小孩的鲜艳衣裳。

    在湘江与朱亭港交汇处,便是朱亭九大码头中最大一处,也叫大码头。码头全部由麻石铺就,中间有两个平台,五十多级台阶直通小港底部,旁边砌有货物仓库。码头建于民国初年,由何氏家族集资公建,牵头人叫何宝璜,时任湖南省参议员。

    大码头附近有一座高大的甬门,麻石为基,青砖为框,白粉糊面,上方有“大码头”三个大字,旁边还有彩色的绘画,那是“大码头”曾经的牌坊,斑驳的墙体展示着历史的沧桑。

    朱亭依靠发达的水运,让这座古镇繁华了上千年,哪怕到了上世纪30年代,攸县、茶陵的铁锅,凤凰山区的柴炭、粮食等,都用木船运到朱亭中转,然后通江达海,南运衡阳、北运长沙和武汉等地。

    陈和平至今记得,小时候每逢赶集,在朱亭停留的船只绵延2公里路,从晨曦到日暮,码头一直熙熙攘攘。由于水运繁忙,政府在这里专设水警队巡逻,维持秩序。

    中转的不仅是货,还有人。不知多少人从朱亭上船,依靠通江达海的航运,闯荡长沙、汉口、南京、上海等大口岸。然而,发达的水运已经成为朱亭往事,现在江面已经冷冷清清,孤独的船只往来于两岸。

    孤独沧桑的不仅是港口,还有古街。

    陈和平回忆,朱亭当年共有三街九码头七十二家房客(客栈)。三街,沿朱亭港一条,沿湘江一条,还有一条是桌子街。

    保存最完整的要数镇北港街,它东西走向,从湘江口至朱张桥,大约有400来米。长条麻石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每块长约1.2米左右,宽约0.7米,港街的南边是一栋栋青砖黑瓦的民宅。

    当地老人回忆,港街以手工业作坊为主,伞铺、秤铺、五金铺、刨烟铺、石匠、铁匠、铜匠、金匠,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驾船的,打鱼的,挑箩搞搬运的,也都在港街。

    老街属于商业中心,前临湘江,后靠长岭,依山傍水,麻石铺地,青砖、木板结构的一间间铺面沿街向南延伸着,依次排开大大小小商铺有上百家,南杂百货、饭铺旅馆、药店诊所,那是一家挨一家,育婴堂、邮驿、衙门分布其中。

    老街房子有个特点,前屋临街一面多为骑楼,可以设摊摆货,后屋靠江一面多为吊脚楼,方便日常生活,具有明清民居的特色,经过岁月打磨,更显魅力。上世纪90年代初,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金锁铜关》《一个女人三台戏》就曾在此拍摄外景。

    桌子街则小巧玲珑,长约100米,麻石铺成。昔时,桌子街是桌子的世界,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放一两张小桌,有摆货之桌——摊子,有进香之桌——香案。人们在前两条街忙完营生,到这里来进行文化、消费活动——拜菩萨、喝小酒、采购生活用品。

    朱亭当年的繁华,也写进了文人的诗里。清朝文人褚廷璋曾到过朱亭古镇,留下一首名为《朱亭》的诗:

    一簇人烟密,沿缘杜若洲。市门低有树,山屋迥成楼。网影斜阳漏,帆痕宿雨收。最宜春水活,槛外狎凫鸥。

    前半首说的是朱亭的繁华,不仅人烟密,还山屋迥成楼。后半首说的是朱亭的景,斜阳洒在镇子上,船只收起了船帆,江边上几只水鸟在嬉戏,好一个雨后夕阳之景。

    朱亭古镇赏玩小贴士

    详细地址:渌口区朱亭镇镇政府附近

    交通路线:自驾导航“朱亭镇”即可,公共交通可到渌口区汽车站,乘坐前往朱亭镇的中巴车,即可到朱亭古镇。

    民宿:五号山谷(在建)、明扬民宿

    周边景点推荐:凤凰山、挽洲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