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走“洋路”要有新思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8月24日,《株洲日报》题为《7500公斤攸县米粉 首次远销美国》的报道,让不少读者兴奋不已。笔者在深感欣慰的同时,也反思:在全球经济下行的紧张时期,农副产品如何打破桎梏与国际接轨,走出深闺让人识?

    其实,除了攸县米粉,株洲还有不少农副产品走出了国门,如炎陵的黄桃和粽叶、淦田的蕨……但整体来讲出口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少,出口产品单一。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加速,开拓国外市场正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虽然与出口量大的地方相比有差距,但我们也要增强信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想使农副产品漂洋过海,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改良工艺。农副产品销售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要想突破地域束缚,就得改良工艺,适应不同地域顾客的口味,便于运输和品质保障。攸县米粉这次销售的不是我们以往吃的湿粉,而是改进工艺后制成的干粉,即便运输时长一个月,米粉也不会变质。还有柳州特色小吃螺蛳粉,因其汤料由螺蛳熬制而得名,近年来,通过改进工艺,进行预包装,风味独特、运输方便的螺蛳粉速食产品畅销海内外。

    二要精准销售。农副产品销售不能“大水漫灌”,而要精准“滴灌”,只有精准对接消费群体,才能销售顺畅。这次攸县米粉,是卖给美国的华人。他们身居海外,仍不忘家乡美食,改良后的米粉仍能打动他们的味蕾。如炎陵沔渡镇的粽叶,原先一直在国内销售,近几年,企业调查发现东南亚地区的消费者手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一直有包粽子、吃寿司等习俗,每到端午前后,粽叶需求量更大。该企业制成的烘干叶、冰鲜叶、保鲜叶等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延长粽叶保质期,让产品远销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