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口区金华村:“八代”服务解抛荒之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金华村水稻收割现场。通讯员/刘明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江烨 谭懿恒 林东升

    8月23日,处暑,渌口区龙船镇金华村,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掀起层层“金浪”,收割机穿梭其间,与蓝天白云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丰”景。

    今年,金华村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为当地村民提供“代育秧、代翻耕、代抛插、代管理、代防治、代收运、代烘干、代仓储”等涵盖水稻生产全过程的“八代”服务,既实现荒田复耕、“单改双”,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联合力量,解决“谁来种”的难题

    傍晚,村党委书记李卫平又到田边散步,尽管还处于中风恢复期,但他总是惦记着水稻的生长情况,看着收割后一排排低矮的稻茬,他扬起嘴角,心里的踏实又增加一分。

    金华村有水田2761.5亩,和大部分乡村一样,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守的老年人居多。这些年,村里基本只种单季稻,还有些田被抛荒。

    在63岁的村民吴正安看来,大伙儿种水稻积极性不高情有可原,“老人家年纪大了体力不行,有些农田因地理位置不好总是被淹,加上化肥等农资涨价,成本投入高,有的人觉得划不来,干脆不种了。”回村10来年的吴正安一直从事水稻种植,他坦言,种双季稻更累,受自然灾害风险更高,可收益又不高,渐渐地就只种单季稻了。

    金华村其他产业还在起步阶段,种植水稻,是治理抛荒、守护粮食安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必由之路,可谁来种?

    面对困难,李卫平没有丝毫退缩,他和村“两委”积极想办法,多次召集村组长、种粮大户、村民代表开会,商讨“代耕代种”的可行性。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下,金华村拟定了“代耕代种”服务框架,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村里的农田,整合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社会化组织等群体力量,提供代育秧、代翻耕、代抛插、代管理、代防治、代收运、代烘干、代仓储服务。

    明确权责,实现“种好地”的效果

    为打消农户的顾虑,李卫平和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上门讲道理、答疑解惑。播种黄金期短暂,李卫平白天查看农田翻耕情况,晚上进组入户,本就有高血压等疾病的他,因连续劳累,晕倒在工作岗位上,所幸抢救及时。经医生诊断,李卫平中风了,并接受了手术。

    出院回家后的他依然放心不下村里的大小事,他时常打电话询问村“两委”水稻种植情况,对于村民的咨询也是尽可能解答。经此一事,村民们也颇为触动,纷纷表示支持“代耕代种”的做法。

    春耕期间,金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入33万余元,调来18台旋耕机同时下田作业,用了近20天对全村水田和抛荒田进行除杂、翻耕,保证播种顺利,解决了群众最头疼的事。

    市场上种子价格贵,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株洲市农之子种业有限公司签订采购合同,花费29万元,统一采购高产优质超级稻品种,免费提供给农户,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减轻群众负担,带动更多散户参与水稻种植。

    为最大限度调动村民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同时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金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了为期一年的“代耕代种”协议,以法律途径来明晰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按照协议,水稻收成、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由被服务方所有,切实保证了农户的利益。

    今年,该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先期筹资62万元,实现“代耕代种”再生稻2634亩,占总水田面积的95.4%。据测算,每亩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0元收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