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罗霁 刘晓欢
10天、20天、30天……望眼欲穿的等待,盼不来酣畅淋漓的大雨。夏秋,一场超长“待机”的高温天打破了株洲历史。这片大地,农作物喊“渴”,群众用水受限,水库蓄水量告急,焦灼的不安情绪在蔓延。
抗大旱、保民生!渌口区委、区政府迅速行动、科学部署,全力组织各方力量投入抗旱一线,确保全区上下“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打好打赢这场抗旱攻坚战、持久战。
高位部署调度,打好抗旱“主动仗”
干旱,影响最大的是农村、农业、农民,群众生活用水是否充足?农作物生长如何?灌溉设施完善吗?带着这些问题,渌口区委书记李晓彤,区委副书记、区长赖晓智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农田灌溉、水源调度等情况,现场指导抗旱工作。
压紧压实责任链条,才能形成抗旱强大合力。7月以来,渌口区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工作预案,区防指组织应急、水利、农业等部门多次召开抗旱工作调度会,密切监测旱情发展变化。区人民政府安排抗旱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支持各镇临时购买抗旱设施和物资。区领导下沉一线,到联点镇指导工作,各镇严格落实旱情“每日一报”制度,做到人员在岗、状态在线。“两办”督查室和区纪委加强实地督导,及时发现问题,督查整改落实。
在没有降水的当前,该区在找水、引水、调水等环节上下功夫,对水源不足的地方,分阶段算好“水账”,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切实加强现有水资源的调控,优化配置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严禁私自开闸放水。
旱情严峻,没有人是旁观者。该区一方面倡导群众适量取水、用水,提高节水意识;另一方面,引导群众及时储水保水,做好应对持续干旱的准备。
上下联动协作,下好抗旱“一盘棋”
“有水了,有水了!”8月18日,汩汩清水从25公里外的大京水库流入渌口镇福生村,看着自家农田“喝”上清澈的水库水,村民何芬终于愁眉舒展。
福生村一直以自然灌溉为主,连续的晴热天气让村民们遇到灌溉难题。8月初,村里决定将荒废了20多年的大京水库灌溉支渠重新打通,为农田“解渴”。然而,这条渠的源头在芦淞区白关镇东庄村,跨区跨村去引水,并不容易。渌口区与芦淞区积极协调,渌口镇积极对接并提供资金支持,区水利部门指导清淤工作,镇村干部、村民30多人,搬石块、割杂草、清淤泥,奋战六天六夜,最终疏通了1000余米的水渠,1200多亩农田的灌溉难题得到解决。
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渌口区“点线面”齐发力,下好抗旱“一盘棋”,实现“乡镇吹哨,部门报道”。区防指进行全面协调,区应急管理局收集旱情信息及时向上汇报,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区水利局开展“水利干部到田间”行动,对全区农村集中饮水工程进行维修养护;区农业农村局派出8个指导协调组,与各镇联合做好用水和农业技术服务;消防、城管等部门及时备勤,做好饮用水保障。
高温天用电量也陡增,国网株洲渌口区供电公司组织党员服务队深入全区22个抗旱机台,帮助检修线路,恢复供电,同时,对全区11处旱情严重的村组,紧急组立电杆59基,架设专线10多公里,确保“要用有用”“用则用好”。
干群并肩作战,守好抗旱“第一线”
8月19日上午,南洲镇石板桥村朱树山组,一台大型机械正在吊装一根根又大又粗的黑色管道,“前天下午,这条水渠垮塌了,1000多亩农田没法引用湘江水。”村党委书记马剑介绍,这条水渠年久失修又没有硬化,水经常往地下渗漏,导致土质逐渐松软,存在安全隐患。这次水渠部分垮塌后,镇政府及时提供资金支持购买抗旱设施,村民积极参与抢修,很快就能恢复供水。
当前正是中稻孕穗灌浆的关键期,面对严峻的旱情,渌口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主动出击,通过通渠引水、水泵提水、打井取水等方式,确保“能浇一亩是一亩、能保一粒是一粒”。
古岳峰镇翟家桥村800亩农田缺水,需要从3500米外的友谊水库引水,水中途要经过虎啸村柳树组,该组水渠漏水,镇政府送上彩条布等抗旱物资,翟家桥村组织20余人对渠道进行疏浚、覆膜,并日夜巡查,确保水渠不跑水、不漏水。渌口镇张公岭村在半个月前发现可能存在灌溉用水短缺时,便组织村民疏通水渠,保证了1600余亩水田用水。
针对部分村饮用水、生活用水告急,古岳峰镇出动两台大吨位水罐消防车,每天早7时至晚8时送水上门。“解决了吃水的问题,帮了我们大忙。”红旗村村民唐四清竖起大拇指。
全民参与,众志成城。渌口大地,人们正用辛勤的汗水守护这片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