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战高温”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连日来,居高不下的气温让人心情烦闷,避暑这个话题也成了讨论的焦点。在古代,没有空调冰箱,也没有交通工具随时去往清凉胜地,那人们是如何“战高温”的呢?

    穿什么?薄、露、透是王道

    高温天,不管是居家还是出门,衣着打扮轻薄透气是王道。说起对“衣衫轻薄”的追求,古人的成就,足以“吊打”今天的T恤、短裤、连衣裙。两宋时期,散热透气、轻薄舒适的纱衣,成了最流行的夏装。“越纱裙染郁金黄,薄罗依约见明妆。”宋代词人贺铸的描写,道出了当时追求轻薄舒适的夏装风尚。轻薄的纱衣飘逸自在,走路带风。现代感十足的马甲、半袖、小背心,也都是古人引领时尚的消热穿搭。宋代名画《槐荫消夏图》中,一高士在绿槐浓阴下,袒胸赤足而卧,闭目养神。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那得到了充分散热的双脚。“满屏”都写着:看我多凉快!

    吃什么?吃冰的快乐你懂的

    三伏天,还有什么比搂着冰更“透心凉”的?早在周代,人们就开始用冰窖储存冬天的冰块,以备天热的时候使用。有了冰,古代吃货们爆发了无穷的创造力。空调、冰箱、冷饮,是现代人必备的“解暑三件套”。前两样古人没见过,但冷饮却早已有之,而且种类、口味、喝法五花八门。

    唐代宫廷里有一种名叫“酥山”的夏日特饮,被很多人视作冰淇淋的原型。在唐章怀太子墓《仕女图》和唐代壁画《野宴图》中,都出现了这种形似盆景的“酥山”。专家考证认为,“酥山”最底层应该是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还要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

    除了冰淇淋,古代的吃货们还研制出了更多消热冷饮,到了宋代,街头开始出现物美价廉的“国民冷饮”。据文献记载,宋代人夏天能买到的冷饮种类繁多,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乳糖真雪、雪泡缩脾饮、冰雪甘草汤、生腌水木瓜、凉水荔枝膏……真是琳琅满目。吃冰,就是这么快乐!

    用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居然就有“冰箱空调一体机”

    想要在滚烫的热浪中觅得一丝清凉,当然要借助一些“道具”。古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冰箱空调一体机”——冰鉴。这个“冰箱”用青铜铸成,分内外两层,人们在夹层里塞满冰块,内层放着果蔬和酒,顶上有孔,凉气会从孔里往外冒。把它放在室内,散出的丝丝凉意还能给室内降温。

    不过青铜器毕竟是金属,不易保温、冰块易化。到了清代终于发明出了实木冰箱。这种“冰箱”是用柏木做成,刷上清漆,一尺高,里面用锡箔贴壁,外面用铜片包裹,上面有盖子,下有底座,冰块放进去可以整日不化。把这样的“冰箱”放在客厅中,冷气冒出,一室生凉。

    为了降温,古人还研发出了“电扇鼻祖”——叶轮拨风。据《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战。”这种器械的拨风原理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只不过这种“大家伙”多见于勋贵之家,普通百姓寻常可是见不到的。雍正皇帝也曾指示工匠制作过一款风扇,清宫旧藏的铜镀金珐琅五蝠风扇可看到,蝙蝠状的扇叶与机械结构相连,只需上好发条,扇叶转动,清凉自然而来。

    住什么?“智能空调房”嗨起来

    早在汉代,皇宫里就有了被称作“清凉殿”的豪华避暑套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扇扇子。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为我们种草了一款“自雨亭”:亭子傍水而建,利用水车等机械结构将水引到屋顶,水沿屋檐落下形成水帘,凉水上下循环,带走蒸腾热气。

    除了“自雨亭”,唐玄宗时期修造了著名的“含凉殿”。殿内外设置了许多水车,流水激起扇叶转动,冰凉的水汽和冷风就被送入殿内,堪比当代的“中央空调”。要说什么与古人的“空调房”更搭,“瓷枕”自动入围。虽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瓷枕硬邦邦,头枕在上面,连翻个身都困难,更别说睡觉了。但是因为瓷枕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十分适宜在大夏天使用。

    本文原载“微递鼓楼”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