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抛荒地 今朝变良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刘分粮(右)与欧阳春晖(左)察看山冲间水稻长势。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驰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驰

    通讯员/谭婷 黄星

    “翻土不能偷懒哟,加油干啊!”8月初,在攸县桃水镇褚家桥村,经过去年的引水改造,往年村头坡地的抛荒田,今年种上了水稻,迎来丰收。农户们挥舞着农具,在田间劳作,迎接下一轮种植。而这,只是攸县治理耕地抛荒后看到的喜人景象。

    攸县是湖南省产粮大县,素有“湘东粮仓”的美誉。今年,攸县推行“十条”硬措施,实施多项奖补政策,进行专项行动考核,推动抛荒耕地快速复耕。自去年1月以来,截至今年8月15日,攸县已累计治理抛荒耕地4.27万亩,约占总任务95%。

    8月8日至9日,记者不顾酷暑,跟随攸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多个乡镇街道,探秘当地解决耕地抛荒的难题。

    引来粮企 山冲再飘稻花香

    8月8日上午10时,记者与攸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驱车来到丫江桥镇源佳村新余组。彼时,株洲湘东仙竹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仙竹米业”)副总经理欧阳春晖正打量着新拓路段是否需要继续加固。

    驶入蜿蜒崎岖的新拓道路,只见骄阳下,一条条山冲里,稻田呈“一”字型或“之”字型,稻穗随风摇摆,似挥舞的绿色“缎带”。欧阳春晖打趣:山冲里的小路早已被杂草“淹没”,若没有新修道路,这里的田地不知还要荒废多久。

    新余组周边原本有30多户人家,周边11条山冲土壤颇为肥沃,可因为地处偏僻,出入不便,水稻种植收割全靠人力。90年代末,农户们陆续外迁至皮加如水库周边,这里的田地荒耕20年。

    丫江桥镇农技站站长聂雪江介绍,这片山冲间荒废20年的300余亩稻田,有幸被前来走访的仙竹米业工作人员看中。去年2月,仙竹米业与村里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用来种植有机稻。随后,仙竹米业投资60余万,拉通山路,翻耕土地,100亩稻田复耕,时隔20年,山冲里再次飘来稻香,亩产达200公斤左右。今年,仙竹米业再次复耕160余亩。余下的,不久也将实现复耕。

    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分粮表示,吸引粮企经营是治理耕地抛荒的一条新路径,不仅有效防止了抛荒,还修好了道路便于村民出行,企业也获得了发展。

    村民自筹 修建山塘蓄水源

    进入莲塘坳镇山田村,村道两侧不少楼房墙面上,写着“挖掘深井”的字样,十分打眼。村党委书记刘飞跃介绍,早些年,矿区开采导致山田村地下水位下沉,像村部北面的彭家垅组地势较高,37亩稻田无水无法种植,从2019年起逐渐抛荒。在村部另一侧,江塘冲的40余亩稻田也有同样遭遇。

    “尝试过挖坑存储山泉水,但很快就渗透了。”莲塘坳镇农技站站长周秋武说,去年3月,村里决定采取众筹模式,修建山塘蓄水,得到了彭家垅组40多户村民积极响应,每户主动筹资1000余元。

    去年5月,村里出资4万余元购买材料,施工人员与村民齐心协力,在村北挖建山塘,并新修机耕道、水渠,干涸的土地终于“喝”上了水,今年种上了水稻。而江塘冲的抛荒田,今年吸引种植大户来流转土地,种上了朝天椒。

    今年9月,山田村里将通自来水,有望彻底解决种田无水的难题。

    解决旱涝 土地流转涨了价

    “咱村最后一块荒地复耕田丰收了,赶快翻土,为下一轮种植做准备。”8月5日,在江桥街道泥脚巷村谢家组梅子树上,村党支部书记吴建湘叮嘱种植大户老余。

    早在2018年,泥脚巷村就在攸县率先进行规模流转,进行集约化种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实现双丰收。可村里有160余亩土地,要么地势太高,要么积水太深,造成“干旱田”与“烂泥田”,抛荒多年。

    今年4月,该村集体经济成立的公司出资11万,购进大型抽水泵,修建电排房、沟渠、管道,先期解决了20余亩山坡地用水问题。尝到甜头后,村里邀请农技专家规划,又新建了4个电排房,彻底解决了田地用水积水难题。

    这其中,最让人们头疼的是梅子树下这片地,由于抛荒时间长,地里长满了野竹。竹子砍伐后,根茎还在地下,不便机器作业,村民们扛起锄头轮番上阵才清理干净。

    “这些抛荒田,我们以前叫边角田,大家都不愿意要,只好每家每户都分一点。如今,有了活水,边角田变成良田,以后不会抛荒啦。”老余说。

    眼下,160亩复耕田丰收后,流转价格每亩每年上涨到300元,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