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遗忘 是最好的怀念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随笔

    中元节俗称“鬼节”,是中国民间缅怀祖先最隆重的节日,其重视、热闹程度较之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在老家攸县,中元节的称谓众多,“七月半”“接祖”“接公公婆婆”,非常之接地气,非常之亲切。我老家原没有清明扫坟祭祖一说。因为扫坟一般在年底,小年后大年前,大年初一上坟给已故亲人拜年,俗称“拜地年”。而中元节乃妥妥的祭祖节。

    (一)

    中元节虽是全国性祭祀节日,但有很大的地域特点,我老家与我工作地、第二故乡益阳就有很大不同。益阳这里的中元节,谓之“烧包”,更重视家族观,一般在农历七月初九至十五的某一天,整个家族的大小家庭,能赶回去的一定得赶回去,集中给已故先人烧纸祭拜。为什么尽量赶回去,大概是告诉告慰先人,本家族香火不断人丁兴旺,后继有人吧。

    但攸县有所不同,我们有“接祖”“送祖”之分。一般在七月初九之后的某一天把祖先接进家门供养,越是条件好的人家越早,甚至有七月初一开始接的,谓之“接祖”。接祖时,鞭炮是从外面往家里放的,晚辈儿童随着燃放的鞭子,蹦着跳着,嘴里念着“公公婆婆回家咯”。送祖统一都在七月十五日午后三点至天黑前。为什么是天黑前,从小听说,是怕祖先们天黑迷路,趁天亮送他们好上路。送的时候鞭炮从家里往外放,一直放到为祖先们准备好的熊熊燃烧的礼物、钱包处。家里成年男士主礼,口中默念祈祷之类的话,“保护家人平安健康”“保佑家业兴旺”“保佑小孩会读书”云云,还有“招待不周,诸位祖先莫怪,明年再来”之类的客套话。

    我记得,送祖有一个禁忌,烧包的时候小孩子不能出声呼喊在场大人,有祖先听错会不小心带走亲人。这太恐怖了,完全是迷信。我们这些不长记性的顽童就犯过忌,自然事后没少挨过骂。另外,十五当晚,家家早早关门闭户,尽量不在外逗留。

    (二)

    中元节是个很庄重的节日,但也是一个很值得回味的节日,尤其是对于小孩子。小孩子不懂事,可以说盼中元节就像盼过年一样,因为中元节接祖送祖时间跨度长,家家一日三餐,上午下午还有腰餐、水果零食,有什么拿什么,用最好的虔诚地供奉祖先。小时候物资贫乏,祖先“吃”完后就是我们的盛宴,真是托福,我们生活得以改善几天。过个中元节,我们孩子吃了油水,红光满面,明显发体发福。端午、中秋只短短热闹一天,岂有不怀念中元节之理?小时候我曾真的希望下一个中元节快点到来。

    中元节可以饱口福,但也有一个忌讳。每餐饭都先敬祖先,约半小时后撤下。但,饭菜祖先闻过味了,都要重新入锅,不能直接食用,传言吃了会变傻变蠢。谁愿意变蠢啊,所以我们即使嘴馋也从不犯忌。

    中元节热闹之下充满阴森诡秘。小时候,我年年中元节都会听大人神秘地说起,“火焰低”的人可以在祭祀时肉眼看到接回家的祖先,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举手投足,他们用餐时的神态,他们交头接耳地拉家常……都在眼前。

    他们讲我们学龄儿童坐在“熬酒甑(一种酿酒用的木质圆台状的道具)”里也可以看到祖先的鬼魂。大人们往往描绘得有鼻子有眼睛,还若有其事说某某真的看到过。我们听了非常害怕。但,今天落笔之时,我多么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我出生之时爷爷就走了,爷爷什么样一张照片都没留下。如果能返童,我倒想躲到那个密黑封闭的“熬酒甑”里见见他。

    (三)

    中元节是传统节日,文化气息浓厚。我们不止把祖先接回家好吃好喝,还要为他们准备礼物,送祖时打发他们回阴间的家。礼物不限于衣物、纸钱,外面用信封装裱,信封上要书写收件人、寄件人的详细信息,谓之“写包封”或“写钱包”。特别不能忘的是,一定不止已故亲人,还要给“值日火部”封礼物,因为他们相当于邮递员、快递小哥,是你与列祖列宗联系沟通的桥梁。

    慎终追远,认祖寻根。七月半祭祖,不完全是封建迷信,应该说是世人缅先祖、尽孝道、传家风、励后人的重要节日。

    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那些离去的人,今生无缘再见,但思念从未停止,不遗忘是最好的怀念;中元祭祖,是一种告慰,更是一种提醒,告诉活着的人珍惜拥有的一切,不要让人生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尽己所能,去爱,去珍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