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清凉彰显民生幸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盛荣

    烈日下,环卫工人“缺席”街头,因为城区机械化清扫保洁作业率超90%;农机操作手坐在空调驾驶室里就把活干了;标准厂房相连,秧农少了“日晒雨淋”……酷暑之下,有着别样清凉(详见本报7月26日、30日2版)。

    酷夏来临,“送清凉”成为热词。普通意义上的送清凉,多为发放消暑用品。仔细想想,对于烈日下的劳动者来说,消暑用品固然必要,且还可多一些,但能带来凉意的,绝非仅止于消暑用品。

    上述现象,从另一个维度给高温下的劳动者,带来了别样长久的清凉。环卫工人“缺席”街头,是因为市城管局动态调整了环卫作业时间,属制度上的送清凉;后几个,则是运用技术、设备等手段,让劳动者作业模式走向转型,是通过科技送清凉。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送清凉就是送关爱、送安全。通过制度送清凉,取的是制度的保障和刚性约束,由此而搭建在劳动者头上的“凉棚”,更加牢靠。制度“凉棚”之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也将得到更有效地实践。环卫工人的话可以作证——“以往高温天气,难免会有同事中暑,今年还没有出现。”

    通过科技送清凉,取的是科技的便利和效率。科技发力于农业生产,带来的不仅仅是清凉。“吹着凉风就把活儿干了”,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传统模式不再;“收割800亩早稻仅用一个星期”,凸显出生产模式更加高效。

    制度也好,科技也罢,都在高温天,给劳动者送来了长久的清凉,但又不仅仅是清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别样清凉会越来越常见。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