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内流淌着“幸福水”。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谭琦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谭琦
“来水啦!这下禾苗有救了!”8月11日,醴陵市孙家湾镇文家湾村,站在田埂等水的种粮大户刘龙生看到了希望:被晒蔫的禾苗,“吃饱喝足”后慢慢舒展开叶片,细碎的绿意蔓延在田间。
这水,来自酒埠江水库,还管够!要是以往遇到这样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刘龙生不敢奢望酒埠江水库的水能“千里驰援”。
文家湾村位于酒埠江灌区东干渠尾水端,到了用水高峰期,沿途一路“截流”,到了村里所剩无几。“尤其是醴陵片区的孙家湾、东富、茶山、嘉树等乡镇,属于尾灌区,水路较长,一旦供水周期过短,就可能出现‘水过地皮湿’而没有形成有效灌溉的现象。”酒埠江灌区管理局局长邱铁勇表示。
早在干旱季节到来之前,灌区就根据“旱重于涝”的气象形势预判,将今年抗旱的重点确定为攸县片区的西干渠、醴陵片区的东干渠。
干旱比往年来得更凶险。从7月中旬开始,我市持续出现37℃至39℃的高温天气,而上述两个干渠范围内,水稻种植面积大、双季稻多,加上渠线长、支渠瘫痪多,抓好这些重点渠系和重点区域就可以确保今年抗旱保粮的“基本盘”,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手投入一线抗旱。
对此,灌区取消休假,每天有140多名干部职工顶烈日、冒酷暑,进村入户调查旱情,来回穿梭巡渠查险,开关闸门连轴转,昼夜忙碌在渠系田间。同时,灌区还主动加强与沿渠乡镇和种粮大户协调对接,呼吁他们参与到压水保灌、疏通支渠、维护灌溉秩序工作中来。孙家湾、茶山、江桥等乡镇部分种粮大户纷纷自发组成“护水队”,协助灌区开展工作,“压水保粮”的生动故事接连不断。
将有限的水源充分利用起来,成为决定抗旱成败的关键。今年以来,酒埠江灌区加大了对东干、北干攸县片节水刚性约束、指标管控力度,建立了支渠开关闸门的台账,严格实行“四有放水法”,即做到放水之前有调查、放水之前有告知、放水周期有间隔、放水效果有跟踪。同时,打破惯性思维,明确北干渠轮灌周期不少于5天、东干渠不少于7天,分别增加1天和2天的供水周期,并与酒埠江水力发电公司进行协调,确保水库下泄流量的稳定性、放水周期的合理性。如此一来,灌溉时间和水量都有了保障。
“这套‘压上游、保下游’的组合拳,改变了过去‘攸县片浪费多、醴陵片去水少’的局面,大水漫灌、放长流水的现象杜绝了,上游节约下来的水顺利到了下游和尾灌区。”邱铁勇说。
据介绍,目前酒埠江灌区除尾灌区醴陵片部分高岸田存在局部灾情外,灌区大部分山塘、水库平均仍有60%至70%蓄水量,抗旱形势总体较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