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在我年少时,我总是不明白,父亲和母亲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他们的家,一个住在醴陵的东乡,一个住在醴陵的南乡,相隔近百公里。母亲是小学老师,喜爱看书,爱好文艺,她的世界,细致得像她手工缝制的刺绣,不能容忍一丝一毫地偏差。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到乡镇企业上班,一如既往地,他的世界始终是粗线条,对生活中的细节迟钝。他们是如此的不一样,似乎彼此的世界不会有太多的交集。
父亲和母亲在一起,相濡以沫、风风雨雨携手已经走过40年。在这样漫长的一生,两个人在一起,多数时候是和谐的。在争吵避免不了的时候,父亲也多数是默不作声。如果偶尔父亲辩解,母亲就会朝父亲说道:“拿出你的行动来啊,你的行动呢!”听到这句话,父亲就像头上套上一个紧箍棒,立即败下阵来。
都说女儿总是偏心父亲,这句话不假。在我的眼里,父亲对母亲照顾、对孩子慈爱,对家庭尽心。在物质不宽裕的时代,父亲总是亏待自己,把最好的都给了我们。母亲在40多岁的时候,因身体不好,辞职在家休养,也是父亲细心照顾。所以,在听到母亲对父亲说:“拿出你的行动来!”时,我也会暗暗抱怨母亲为何总是要在婚姻中如此纠结。后来,等到我自己成家后,身处婚姻中的琐碎,终于开始理解母亲。有一次,我打趣她,为何每次和父亲吵架时,都要说这句话:“拿出你的行动来!”没想到,60多岁的母亲露出了羞涩的笑容,却什么也没说。过了一会,她从柜子的抽屉里找出一张泛黄的信纸,拿着我看。
这是一封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信。虽然年代久远,但母亲一直好好地收藏着。这封信是父亲写给母亲的。信写得很朴实,除了简单的问候,多数是谈论工作。信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秋莲,虽然我不会表达,但请相信我,我会用一生来证明,行动就是最好的语言!”信的落款是父亲的名字。天,我惊得张大了嘴,想不到,看上去不声不响的父亲,在恋爱中居然有这样的“杀手锏”。
隔着久远的时光,母亲似乎回到了当年美好的青葱岁月。她微笑地回忆着,慢慢地开始讲述。当时的父亲26岁,来到母亲家所在的村庄,作为乡镇企业干部驻点帮扶。母亲这时22岁,每天扎着两条粗黑的麻花辫子,身材苗条,长相清秀。多才多艺的母亲除了在村上担任小学教师外,还在大队上当广播员,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像一只百灵鸟一样一下子撞乱了父亲的心。父亲身材高大,长得五官端正,又勤快朴实。按常理来说,是很容易获得姑娘的芳心的。但他在恋爱中有个致命的缺点,不善言辞。每次看到母亲,只会用眼光追随着她的身影,却总是脸红红地说不出几句话来。所以,尽管外公外婆都看出了父亲的心思,也打心底里赞成他们在一起,却因为父亲迟迟没有说出最重要的话,所以,直到父亲所在的工作队撤离母亲所在的村庄,两个人都没有定下来。
父亲离开村庄后,母亲的身边少了他深情的目光,一下子,她竟然觉得有些失落。3个月后,母亲收到了父亲的这封信。相互有好感的两个人,一层玻璃纸被书信捅破后,两个人确定了恋爱关系。不久,母亲就带着两个木箱子,从醴陵南乡嫁到醴陵东乡,与父亲携手,共度人生。
从前的岁月,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父亲这一辈子,没有为母亲创造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只有简简单单单的相伴相守。相比轻飘飘的承诺,父亲确实如他在信中所说的,用一辈子的行动来证明他的厚重深情。虽然,有时候,父亲确实是不够懂母亲,但他能始终做到迁就和退让。母亲说,这样的一生,其实也挺好,是她想要的足够安稳和踏实。而这样安稳和踏实的家庭氛围,已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不自觉地照着父亲的样子,寻找生命中相守的人。现在,我和先生相处的模式,一如当年的父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