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作业”变“恒温车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智能化育秧中心。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文伟平

    当“双抢”遇上高温红色预警,不误农时还能照常吗?

    答案在农机设备的持续升级中。近日,记者走进醴陵、攸县和茶陵“双抢”一线,发现耳目一新的场景:驾驶室门一关,机手无需“抛头露面”;标准厂房相连,秧农少了“日晒雨淋”……

    从“露天作业”到“恒温车间”,粮农切实感受到了盛夏的凉爽。

    驾驶舱门一关,机手无需“抛头露面”

    7月25日,记者来到醴陵市明月镇大障居委会,只见宽广的稻田和低垂的稻穗,从公路的一侧延伸到远处山脚。

    未时还未过,醴陵市伟顺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手李赞荣,就用毛巾在溪水里一划,拧得半干裹在头顶,向收割机停靠的方向走去。

    阳光还毒得很,田间被晒了一上午的稻草秸秆,已经枯萎,原本有些湿润的泥巴地,一脚踏进去带不起一点泥。“今天的目标是60亩,上午跑了两块田,才收25亩。”李赞荣没走几步,汗珠已把全身打湿。

    春争日,夏争时,李赞荣的新搭档——洋马牌收割机,倒是十分给力。驾驶室足足有两平方米,操作平台更加简便,更重要的是配备了空调设备,机器一启动,凉风很快就充满整个驾驶室。

    李赞荣启动离合,双手熟练地控制操作杆,一阵低沉的轰鸣声响起后,金色的稻浪被卷入机械中,切碎的秸秆从收割机尾部搅碎排出,大粒饱满的稻谷皆落入谷箱。

    “即使田块不平整,收割机自带的升降功能,也可一马平川。”李赞荣对新搭档赞不绝口,不仅不怕太阳晒,稻絮和蚊虫也干扰不到。

    不到十分钟,谷箱发出满仓的警报——两吨谷子装满了。李赞荣将收割机开到机耕道旁,把收割机的“长鼻子”对准停在路边的运输车,金黄的谷粒源源不断涌进车厢。

    一连串的操作,李赞荣在驾驶室内全搞定。“以前‘露天作业’手被晒得起皮不说,还要请帮手将稻谷装袋,如今吹着凉风就把活干完了。”他感慨,随着农机装备升级,农机手“抛头露面”已成为历史。

    今年,伟顺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早稻面积达到800亩,仅用一个星期就完成了收割任务。

    标准厂房相连,秧农少了“日晒雨淋”

    双季稻生产,最怕的是寒露风,早一天插秧,就能降一分风险。

    7月26日,茶陵火田镇新华村的农田里,两台插秧机正在快速向前,一排排秧苗整整齐齐落在田间,等到苗盘上的秧苗滑落得差不多时,农机手周珍良会拉起摇杆,在苗盘上摆放好新一批的秧苗。

    今年,周珍良给插秧机动了动“手脚”——操控平台上支起一个顶棚,用油布牢牢盖住,即不影响视线,又能挡住头顶的阳光,即使是阳光最狠毒的中午,插秧机一开启还是四向来风。

    与周珍良的“自我改进”相比,育秧环节已提前进入“恒温车间”。在茶陵县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建的智能化育秧中心,3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顶部是巨大的遮阳网,四周的墙体上每隔几米就安装了鼓风机,舒适的环境让秧苗长得又快又好。

    “只需20天,我们就可实现从育种到移栽。”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慧艳,正在厂房内清点秧盘数量。如今,周边大大小小的农户,更乐意选择到育秧中心购买代育服务。

    秧农也迎来最忙碌的季节。摘下草帽,踩在湿漉漉的砂质土上,秧农肖小娥熟练地将基质土和秧盘分开,根系发达的秧苗被卷成小捆,一叠一叠码放在旁边的水泥地上。“以前搞‘双抢’,顶着日头又是拔秧又是插秧,现在双脚都不用沾泥,从早忙到晚都不用晒太阳。”谈起“双抢”的变化,肖小娥最大的感受是一天凉茶都少喝了好几壶。

    育秧工厂还在持续建设中,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目标,是把智能化育秧中心的面积扩大到1万亩左右,届时更多的种粮大户可以免去在机插环节的日晒雨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