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岩,与高僧有关的 风景与往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茶陵县思聪街道龙溪村上陇岩上组有一座天然溶洞,俗称“小岩”。小岩之内有一座明代古墓,这是明代茶陵高僧普德禅师的坟墓,也是迄今为止株洲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座洞穴葬竖坑高僧墓。

    高僧往事

    从大陇油榨组出发,沿龙山右侧南坡山路而上约五分钟车程,在山腰向阳坡岩壁下,你可以看到一座洞口约五丈见方的大溶洞。熟悉这座溶洞的人介绍说,这座溶洞叫大岩,现在,当地人叫它玄仙洞;有道士在洞中修行。走近大岩,只见四大天王塑像肃立洞口,佛教、道教神像端坐洞中神龛上,岩洞幽深宽广,石钟乳等石灰岩溶洞沉淀物散布在洞顶、洞壁,或倒挂,或挺立,如滴泉,如石臼,如楹柱,千姿百态。

    作为民间宗教活动场所,大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1522—1546年)。当年,这里是明代高僧普德禅师修行弘法之地。

    在茶陵《谭氏族谱》的记载与大陇耆老的叙述中,普德禅师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德高僧:他是书堂村谭正沧的儿子,俗名天容。相传,谭天容出生后,常常啼哭不止。对此,父母束手无策,久而久之,不由得心生烦恼。有一天,一位路过的云游僧人抱起哇哇大哭的谭天容,一边摩挲他的头顶,一边微笑着在他耳边说:“莫叫!莫叫!曾记鹊桥发笑否?我今为汝点破,汝可安眠矣。”——老朋友,你还记得你在鹊桥边对我微微一笑之事吗?今天,我与你有缘相见,说破旧时因缘,你就不要再使性子哭闹吧。据说,从此以后,谭天容不再啼哭。

    幼年时,谭天容父母双亡,一时间,谭天容陷入困顿之中。在遭遇种种苦难之后,谭天容决定皈依佛门。《谭氏族谱》记载说,皈依佛教之后,谭天容隐居在大岩修行。在大岩潜修的谭天容“习佛释书,故易名‘普德’。然习虽释,或劝之落发,辄谢却。嗜义乐善,以故缙绅名其号为‘洞虚’云”——谭天容取法名为“普德”。与其他僧人不同,普德禅师并没有按戒律要求剃去头发,即使有人婉言相劝也坚持要蓄一头长发。普德禅师一心向佛,乐善好施,赢得了远近信众的尊重,当地乡绅雅称他为“洞虚”,以此表示褒奖。

    万历九年(1581年)秋,普德禅师在大岩圆寂。他的法嗣将他安葬在大岩西面约五百米远的一处溶洞——小岩。普德禅师圆寂当天,天空中突然飞来一对仙鹤,仙鹤盘旋在大岩上空,高声哀鸣,直到普德禅师下葬三天期满才悄然离去。

    在龙溪民间,至今还能听到与安葬普德禅师有关的俗语:“大岩死,小岩埋,瓜壶岩里烧灵牌。”意思是说,当年,普德禅师在大岩圆寂,人们在大陇瓜壶岩为他举行追思法会,然后,将他安葬在小岩。

    今昔风景

    四百多年过去了。现在,如果你有兴趣到小岩一游的话,你还可以看到隐身洞中的普德禅师坟墓:洞口是一座由条石垒砌而成的简易大门,“大门”左侧竖立着一块青石质地的圆首神道碑,碑上镌刻的字迹清晰可见——碑额由右而左横刻着“谭公之墓”数字,碑额之下竖刻的上款、碑文、下款依次是“孝徒谭X”“明故受戒大禅师讳普德号洞虚上人之墓”“万历辛巳仲秋月朔之吉旦立”。如果细心的话,在“大门”外约一米的地面上,你还可以看到一个残存的础,还有残存的青砖和青砖构件,这些残迹提示,当年,“大门”口可能有一座青砖牌坊或者神道阙的。

    洞中的普德禅师墓地上部分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墓堆形如一个高约0.5米的规则半圆球,墓顶正中安放的同质宝珠顶与墓身浑然一体,不见丝毫缝隙;墓堆周围的墓墙高约0.3米,宛若摆放在墓堆周围的一个戒箍。墓堆前有两个残存的麻石质地柱形碑座,与墓堆后面的同质残存碑座成等边三角形点缀在墓堆之前、墓墙之后。据熟悉传统墓葬形制的人推测,当年,墓堆后面碑座上安放的可能是墓碑,至于墓堆前面碑座上安放的,则很可能是墓地对联。但在当地人讲述中,这两个碑座安放的是风碑、雨碑,这是小岩中的两个法宝:摇动风碑,洞外狂风大作,摇动雨碑,洞外大雨滂沱。

    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存世四百多年的古墓已经遭遇盗墓贼的侵扰,从盗洞口看去,可以清晰地看到墓堆下面的墓穴,这是一个由麻石拼砌而成的竖坑墓穴。

    《茶陵州志》记载,早在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佛教就传入了茶陵。从南朝梁开始到同治九年(1870年),一千多年之间,茶陵先后出现了萧禅和、慧勇、文郁(又叫“茶陵郁”)、白云守端、知休、中道、见庵等大德高僧。奇怪的是,翻阅《茶陵州志》,我们却找不到与普德禅师有关的任何记载。

    按汉传佛教仪轨规定,僧尼圆寂之后,多是火化(行话叫“荼毗”)后入土安葬,地上树坟或者立塔,像普德禅师一样在岩洞中入葬树坟的,实属罕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