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擦亮“制造名城”名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李青利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制造业始终是株洲的一张闪亮名片,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工匠精神”必不可少。

    一、突出“铸魂”,在弘扬工匠文化中树匠风

    讲好工匠故事。株洲拥有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铁人式工人李临庄、“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电焊“花木兰”易冉等一大批湖湘工匠、大国工匠,要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产业工人、蓝领工匠的典型事迹,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和推崇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

    搭建展示平台。聚焦“十四五”时期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积极举办各类工匠论坛、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岗位练兵,为技能人才广搭互相切磋技艺、展示精湛技能的平台,增强劳动者钻业务、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渲染株洲“制造名城”技术创新的浓厚氛围。

    开展评选表彰。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在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表现突出的技术骨干;利用网络新媒体拍摄以“技术”“技术骨干”为主题短视频宣传片,切实提高技工群体的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提高技工群体的社会地位,推动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工人伟大”的时代风尚。

    二、聚力“赋能”,在培养技能人才中育匠人

    让技能人才素质提升有“学头”。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开展“名匠名师”培育工程,鼓励名师带高徒,创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扩大领军人才的辐射作用,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引导探索“校企合作”机制,让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走进校园传授技艺,让学校技能人才走进企业锻炼实践技能。

    让技能人才待遇提升有“盼头”。积极落实国家“万名人才计划”、省“芙蓉人才计划”、市“新人才30条”,出台相关配套实施细则,支持各类人才来株创新创业,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保障,让技能人才在株洲有所为、有所盼,从而真正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

    让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有“奔头”。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技能人才资助、使用、评价、晋升机制,让技能人才能够有效进入社会流动;建立技能人才专业交流平台,开展省内、国内、国际技能人才交流,拓宽人才成长通道,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年青一代依靠技能成长成才,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

    三、保驾“护航”,在整合优质资源中筑匠梦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健全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坚持组织“政企早餐会”,加强人才管理服务,塑造城市人文品牌,助推株洲成为各类人才的筑梦之都、逐梦之都、圆梦之都。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株洲有着深厚的工业底蕴,已形成以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为主导的“3+3+2”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态势,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让企业成为建设“制造名城”的主体,持续打造醴陵陶瓷工匠、新希望铆焊工、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工等劳务品牌,力争培育出更多千亿级、百亿级国际知名企业集团,夯实“制造名城”根基。

    发挥职校主导作用。株洲职教土壤肥沃,湖南九郎山职教科创城已有9所职业院校入驻,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新时代“工匠摇篮”。要坚持面向产业、企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株洲制造”裂变为“株洲智造”,让工匠精神闪耀这座“制造名城”。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