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攸县县城最早的理发店开在西门下,因为西门下临河,又靠岸码头,驾船的、放木排的生意人,他们都在西门下伙铺落脚。为了方便生意人,又能挣到收入,便有人在那里开了理发店,后北门也设了店。起初,店里理发的师傅攸县人少,大都是江西、衡阳、常宁等地来的。慢慢地,本地人跟着学,才演变成本地人开店。原在县交警队工作的何祖德,就是本地较早的理发艺人,1952年成立攸县理发店时,担任第一任负责人,他不仅技艺好,而且还懂得一些江湖规矩,如流氓地痞进店怎么打点,道人绅士进店怎么招呼等。旧时开店,这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否则要吃亏。

    旧时,攸县农村没有理发店,理发师傅也极少。开始,也是水担串乡走户叫生意。逐渐的理发师傅多了,改挑水担路过为提小工具箱上门,由师傅按地域范围去包理男人发。他们以各自的能力为限,能包多少包多少,一般是一个月轮流上门去理发二次(其中修脸一次)。理一年多少报酬,年初订好,年终以现金或谷物折价结算。至于农村中的妇女理发,则是婆媳、妯娌、姊妹、邻里之间,用家里做针线活的小剪刀,互帮互助地剪。女人脸上的汗毛长了,则由有一定技艺的年长女人,手捏着两根长衣线去一根根地夹钳下来。

    最早理发没有手推剪,用的是土剃刀和手撩剪,都是铁匠手工打成的。土剃刀是约二指宽二寸长的小刀,镶嵌一个小木把在下方位,手撩剪与现在用的剪发刀相似。其他的理发必备工具是小木梳,锄头把大20厘米左右长的挖耳筒里装着绞耳毛的小刀、挖耳和扫耳屎的小毛帚,还有磨刀石、一条约50厘米长4厘米宽的光刀布带。至上世纪二十年代才有手推剪,是德国产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电推剪,以后增加电吹风等。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理发、烫发成为时尚,理发的工具大大增多,还有男女染发的一些行头。

    由于旧时的理发工具落后,理发又是关系到人的头部、脸部的大事,手艺讲究精细。所以,对学徒学艺要求很高。训练时,一个难度最大的是练手肘,学徒要肘与肩膀摆平,肘腕上放一碗水,然后去练手腕(攸县叫脉筋),脉筋上下左右活动时,水不能淌出来,练成这样才算到位,光是这个动作就得练上3个月以上甚至半年。为何要这么练?因为理发不是用死劲,而是用巧力,只有练活了脉筋,理发时才不会伤害顾客的头部或脸部。否则,一失手就见红,尤其遇上满腮粗须的人准出问题。

    理发不仅要练好手艺,还要学会技巧。第一要素就是要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也就是说理发不能影响顾客的美观,而且一定要给顾客以美感。那么,理发师就要做到一看:看客人的脸相如何;二问:问客人有什么要求;三思:对客人的要求怎么接受和处理;四操作:搞清了以后动手理发。这四条中,看和思很重要。所谓看,就是顾客一进门看其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圆脸还是长脸,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要看对象来思量给他理个什么发型。有的顾客自己提出的要求与美感不符,就不能百分之百地听顾客的,理发师傅要自己有个主见。是高个子,就要把他的发型弄得方圆一些,使之与高度相配;是矮个子,就要把他的发型做高一点,给其增加一点高度;是长脸,就要帮他把头发往前额遮一点,使其脸不显得长;是圆脸型,就要帮他把发型做均匀一点,让其脸与发对称;人胖,发际就要稍推高一点,其脸就不显得太胖;人瘦,发际就要稍推矮一点,其脸不显得太瘦;年岁大一点的不要帮他理成青年头,年纪轻一点的要帮他理得时尚一些。总之,理出的发型要让人有立体感,能显出人的美感来。此外,还要根据季节特点理发。头发既避寒,又积热,一般来说,冬天理发要理得矮一点,头发长一点,避风;夏天理发要理得高一点,头发短一点,凉快。

    讲究技巧中,要特别注意学会用梳。有道是梳为理发指路,剪高剪矮,推剪撩剪,都要跟着梳走,这样更受顾客喜爱。现在,人们的卫生观念加强,挖耳、修眼角一类工序就淘汰了。

    现在,县城、乡镇镇区、村镇个体理发店遍布,游乡串村的理发人员也不少。男人理发的发型多样,女人美发更是花样日新,理发、洗发、染发、盘发、美容美发方式多样,理发师们用心和手让人们变得更靓丽。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