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高晓燕
通讯员/谭小洋
这个月,株洲利好消息不断:
全球首套驱动55立方超大型电铲提升机永磁直驱电机,在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旗下湖南中车尚驱电气公司下线;
中车智轨代表中国高端制造首次“出海”,落地马来西亚;
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首列胶轮地铁列车,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亮相;
中车时代电气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钢轨打磨车,成功为“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青藏线新关角隧道完成建线以来首次打磨作业,创下国内超长高原隧道打磨先例……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疫情多发冲击,全市上下与时间赛跑,和困难较量,以从容冷静的定力,勇毅笃行的坚定,展示了株洲工业经济的坚强韧性,交出了一份工业经济有“势”又有“质”的有力答卷。
规模工业增速延续全省第二
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220%,7月第二条涂装生产线投产,年底产值有望突破8000万元……聚焦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涂装工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湖南兴天宏实业有限公司加速奔跑,今年“入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前后仅用时2年。
稳住工业经济“压舱石”,让实体企业在奋力前行中“唱”出齐头并进的更美和弦。今年来,我市全方位多领域开展“市场主体培育年”活动,制定规工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优质企业裂变方案,实施裂变、新苗、尖峰、立柱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宁嘉机电、华骏科技、美特瑞新材料……上半年,全市35家企业跨过规模工业企业门槛,80家企业晋级省级小巨人。一批优质企业拔节生长,裂变出市场主体50家。此外,获评国家重点小巨人9家,总数达到25家,全国排名第17。
市场活,则势头足。1月至6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以8.8%的增速,延续了全省第二的排名。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29个制造门类中有25个实现增长,增长面为8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4%,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链群建设也颇具看点。1月至6月,全市电子信息、汽车、服饰、先进硬质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增长18.7%、17.0%、9.7%、9.7%、8.1%。
干部入企就近解难纾困
7月11日,株洲联诚集团高端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项目(二期)开工。
就在今年2月,联诚集团负责人在株洲首场“政企早餐会”上,提出了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土地收储、国家级项目申报等6个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会后,相关部门立即行动。不到1个月的时间,6个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建立全域覆盖、线上线下的服务体系,株洲从高位推动,以市委书记、市长常态化参加的最高规格“政企早餐会”,让企业家“提需求”“定菜单”,党委政府对照问题解难题、搞服务。
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态度,紧盯解决企业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我市先后启动优秀年轻干部挂职大练兵行动、千名干部联千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送干部入企,就近服务企业。
让声音传达更清晰,让联企服务更有力。
畅通“两线三会一链一群一平台一联企”6大诉求反馈渠道,建立企业“办事不求人”机制,通过“一单四制”方式收集、交办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制作“干部说政策”小视频,发放惠企政策“口袋书”,举办“国企带民企、大手拉小手”等活动。
截至目前,我市已推动市直部门、县市区(园区)、各链办2822名联企干部下沉至9547家企业,答复企业各类咨询3.1万个,收集问题2136个,解决问题1648个,一次性办结率达77%。
改革加速迈向“五好园区”
今年6月,株洲经开区将代管的云田镇、龙头铺街道、学林街道整体移交石峰区,并移交首批民政、应急管理等11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这标志着,株洲以建设“五好园区”为目标,推进园区社会管理职能剥离,两区相融迈出实质性、突破性的重要一步。
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移交以后,株洲经开区将回归主责主业,作为经济“主战场”,更好地履行经济管理、投资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等职能,充分发挥各项优势,加快创建国家级经开区。
构建更加精简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园区改革,制定《关于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五好”园区创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明确13条产业链主承载园区,完善“帮代办”服务机制,推动“链园”融合发展。
园区亩均效益评价全面铺开。全市开展“三类用地”清理,上半年处置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115宗6026亩,竣工标厂79万平方米。
1月至6月,全市园区新引进、新开工、新竣工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为93个、69个、62个,分别为年度任务的64%、51%、54%,均实现“双过半”。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株洲高新区排在第84位,较2021年前进1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