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一新的神背神农殿
段立新
茶陵历史上有五座以纪念与祭祀炎帝神农氏为主题的建筑:太和仙炎帝庙、西昌山神农殿(俗称“一化坛神农殿”)、平水三益坪神农殿、高陇新高神农殿、潞水神背神农殿。这五座建筑中,至今尚存的只有潞水神背神农殿。
●炎帝参卢后裔的始封之地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正月,吉州庐陵田南(今江西省吉安县云楼镇田南村)人、历史学家罗泌专程来到茶陵境内考察有关炎帝神农氏的史迹。当时,茶陵的建置为军,称“茶陵军”。茶陵军的辖区包括现在的茶陵县、炎陵县。考察归来,罗泌把他此行的考察结果记录在自己的著作《路史》之中。
翻阅《路史》卷二十四《国名纪一•露》、卷十三《后纪四•禅通纪•炎帝纪下》,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
末代炎帝参卢(也叫榆罔,或者榆罔氏)的封地在当时的荆湖南路茶陵军露水乡。露水乡有一座山叫露水山,以这座山为中心的地带是炎帝参卢最初的封地。商周时期,炎帝参卢的一部分后裔由潞城一带迁徙到了这里。
《元和姓纂》记载说,黄帝轩辕氏把炎帝榆罔氏的后裔分封在茶陵军露水乡以露水山为中心的地带。炎帝榆罔氏的后裔由此而生活在这里,自炎帝庆甲以来,炎帝神农氏的家族成员都安息在茶陵,到罗泌所处的宋代,在炎帝神农氏的家族墓地,还能看到两百多座坟墓。因为这个原因,露水山受到了露水乡人的膜拜,他们把露水山视为与南岳衡山一样重要的山。
时隔数百年之后,李瀚章、裕禄编纂光绪版《湖南通志》时,在该书卷九十《封建一》中记载说:“黄帝封故炎帝榆罔于露,则茶乡之露水山也。是为湖南众建诸侯之始。”湖南境内最早纳入国家建置体系的地方是茶陵露水山一带,在远古时期,这里叫“露”,露一度是末代炎帝榆罔后裔的封地。
罗泌、李瀚章、裕禄等人所说的茶陵露水乡是现在的株洲市茶陵县原潞水镇潞水方言片区,2015年,潞水镇一部分撤并到腰潞镇,一部分并入思聪街道。他们所说的“露水山”便是潞水人所说的“露岭坳”“露岭坳上”,在明清两代的《茶陵州志》及民间族谱中,这座山叫“露岭”或者“鹭岭”。
●至今尚存的潞水神背神农殿
在露岭山麓西侧潞水村神背组,你至今还能看到一座清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这就是潞水人所说的神背神农殿。
潞水神农殿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1年)。这是一幢硬山顶独幢两进砖木结构仿民居建筑,它不设隔火墙,也不带挑檐,外观与一般的清代庙宇迥乎不同。这座神农殿在设计上有两个特殊之处。一是它面对天堂山,暗含面对山上的炎帝神农氏墓穴祭祀之意。天堂山即潞水民间所说的“天子山”,传说是炎帝神农氏自选的墓地所在,山上有废弃的炎帝神农氏墓坑。炎帝参卢的后裔南迁到潞水之后,他们的首领袭称“炎帝神农氏”称号,有一代炎帝神农死后,留下遗言要安葬在天堂山。后来,因为墓穴风水不佳而移葬到了鹿原陂,鹿原陂的炎帝陵陵墓这就是现在的炎陵县炎帝陵。对此,乾隆版《酃县志》卷之十二《炎陵志》之“胜迹”条目作了记载:“茶陵睦乡有潞水兆,相传帝先卜葬于此,弗吉,乃归栖鹿原。今潞水尚有古坑,土人犹呼为‘天子冢’云。”二是它的耳房设置的位置特殊。与一般的民居及祠堂或者庙宇不同,它的两间耳房设置在正前方,在庭院两侧对称分布。耳房比屋檐略低,正面硬山顶山墙成弧形,两端各带向上翘起的圆角,看上去像两张展开的大翅膀,颇有点喧宾夺主、抢人眼球的意味。
潞水神农殿内部极为简陋:殿堂一进开空间之内没有屋柱,也没有梁枋、天井,左右各开一门与里屋相通,与一般民房内部的堂屋无异,只有一座由杉木和木板悬空构架而成的寝堂,寝堂上安设的炎帝神农氏塑像提示前来祭拜的人:这是安放炎帝神农氏塑像的地方,这里是神农殿。
据老辈人回忆,这里的炎帝神农氏塑像为樟木材质,约1.5米高,塑像形象与我们现在在炎陵县炎帝陵大殿看到的一模一样。老人介绍说,这个神农殿以炎帝神农氏为主神,在炎帝神农氏塑像之外,还有不少佛教塑像。清末及民国时期,在这里主掌日常法事的是几个和尚,它的最后一任主事和尚叫“由怡和尚”。在日常祭拜之外,每逢遭遇虫灾的时候,附近村民以自然村为单位,通过做法事的形式集体祭拜炎帝神农氏;天旱年份,村中小孩组队进入神农殿求雨,他们一边敲打瓦片,一边齐声呼请炎帝神农氏下雨。这是旧时潞水境内特有的风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神背神农殿收归公有,作民房使用。文革期间,炎帝神农氏塑像和其它佛像被悉数焚毁。本世纪初,神农殿住户陆续迁出殿外。2009年,在征得神农殿住户同意之后,神背人用民间捐助的方式,集资重塑炎帝神农氏塑像,修缮神背神农殿。今年,神背人用民间第二次集资整修神背神农殿,新塑炎帝神农氏塑像。神农殿整修一新之后,神背人于五月二十六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炎帝神农氏寿诞纪念及圣像开光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