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威) 近日,自打有了“田长”这个新头衔后,渌口区龙门镇清塘村杉元组组长谢建国比过去更忙了。他每天都要把村里的耕地转个遍,还要工工整整地每天写下巡查记录。
通过复垦耕地、重修水利,龙门镇清塘村新开发的这98亩水田,分到了谢建国手里。于是,老谢那些种庄稼的老把式被请了出来,成了“田长”。
老谢是四级田长,他日常巡查的重点,包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改变耕地用途等行为。“区里利用资源,把这里开田,给我们农民增收了收入,还发钱给我们,好事啊。”他说。
这两年,渌口区新增2686亩耕地,安装田长制公示牌120块。对于守田护粮,从县、乡、村和职能部门,再到农户、种粮大户,每种身份都是一份责任。
渌口区有耕地面积36万余亩,土壤肥沃。然而,随着种粮比较效益下滑,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耕地闲置“荒田”、种树养鱼“占田”、违规建房“毁田”现象时有发生。保护耕地迫在眉睫,当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却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要是全部巡查一遍,至少需要几周时间,还避免不了巡查死角。”区自然资源局执法监察大队队长陈园表示。
不过,随着各层级田长工作职责、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等事项的明确,渌口区建立起数量、质量的“多维合一”的综合防控保护机制,形成了“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区域化田长制管理体系。
“田长制犹如给耕地套上了‘金钟罩’,让全区每块耕地都有守护者,确保每一块耕地都完好无缺。”市资规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