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产品加工,株洲如何点绿成“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茶叶加工。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核心阅读

    一头猪能产生多大的价值?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一片树叶能迸发多大能量?长成湖南红茶核心产区;

    ……

    在株洲,这些点绿成“金”的故事,清晰而精彩。深耕绿色农产品加工,株洲2021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68亿元,拥有上下游企业441家,炎陵黄桃、白关丝瓜、攸县香干等品牌声名鹊起,广袤沃野淌金流银。

    田间车间,风景无限好,但这也非全部。放眼更高的舞台,我市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产业同质化、精深加工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仍旧突出,与真正的农产品加工强市尚有距离。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从别人走过的路来审视自身,株洲如何逐绿而行、点绿成“金”?今天,我们选择了潍坊、襄阳、驻马店和滁州,以期寻找思想上的火花。

    1

    潍坊:

    把自己的精彩活成别人的经验

    【产业链名片】

    2021年,潍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2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总量达到2516.4亿元,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地、京津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

    今年4月,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在潍坊举行。为何选择潍坊?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马勇如此回答:潍坊是农业产业化发源地、食品工业强市,“三个模式”叫响全国,拥有发展预制菜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在农业农村领域,潍坊是个出经验的地方。改革开放后,该市先后创造出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引来一批城市竞相取经。

    潍坊为何瞄准了预制菜?

    预制菜一头连接田间地头,一头连接市场餐桌,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运输和销售,能够有效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据统计,这是一个万亿元级的蓝海市场。

    敏锐的嗅觉,让潍坊加快了脚步。潍坊迅速出台《潍坊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明确提出打造“中华预制菜产业第一城”的目标,力争到2024年,高质量预制菜产业体系初步建立,预制菜市场主体数量达3000家左右,预制菜全产业链规模突破3000亿元。

    目标明了,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潍坊主动寻标对标,与广东等预制菜产业领先的城市相比较后,发现在产业体系、交通冷链等处于优势,于是果断调整思路,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交通便捷的优势,拥抱大数据、云平台,积极对接消费能力强的一线城市,并利用当下火爆的网络直播、网红经济等,打造出预制菜品牌,抢占发展优势。

    其实,抢占这轮预制菜的风口,潍坊做得更多。早在2021年,潍坊就展开多轮调研、调度,将预制菜产业纳入全市重点产业链培育管理,成立山东预制菜产业联盟,并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筹建中国预制菜交易指数服务平台、共建中国预制菜产业技术研究院。

    短短两年时间,潍坊培育出预制菜市场主体近200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山东省第一,其中加工领域市场主体900多家,占全国近7成,在新赛道、新蓝海展现黑马姿态。

    从“菜篮子”端出“菜盘子”,潍坊一步快、步步快,再次走向风口浪尖。

    智见

    把自己的精彩活成别人的经验,潍坊总能给人惊喜。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的深度产业化必然会出现新的风口,谁能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先机。

    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一个庞大的课题,答案万万千千,低头做事的同时还要抬头看路。与潍坊相比,株洲缺一分敏锐,缺一分大胆尝试的勇气,而机会始终垂青有准备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主动触碰产业发展的时代脉搏,把目光锁定更高更远的舞台,化被动为主动,在机会来临时敢于放手一搏。

    2

    襄阳:

    激活“头雁”带动“雁阵”

    【产业链名片】

    襄阳作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农业大市,到2021年,该市共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13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634.24亿元,增速21.39%。

    几年前,襄阳组织一场农业产业化项目观摩交流总结会,大家一致的看法是:产业链基础不够牢,有的链条不长,一些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

    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直接决定产业规模和成效。怎么办?

    襄阳请龙头企业当“链主”,组建利益共同体。

    以茶产业为例。2019年,襄阳下辖的保康县引进了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萧氏茶业,成立保茶集团。

    公司落户后,按照“资源共享、标准共建、品牌共创、市场共拓”的产业化联结新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目标同向、标准同样、行动同步、责任同担”联合体。

    短短两年内,保茶集团2000吨名优茶现代产业园项目,引进日本茶叶加工生产线,整合人才、技术、品牌、渠道等优势要素,依托保康县茶产业联合会,联合48家茶场,共同打造3个公用品牌:保康毛尖、保康炒青、保康红。

    “头雁”起飞,“雁阵”随之而来。如今,保康县建成17.3万亩优质茶园,茶产业链共吸引100多家小型茶场、茶农抱团发展。

    抱团发展,让襄阳的农业产业实现了从经验式、分散式向专业化、现代化转变,从过去“卖资源”赚辛苦钱,向“卖产品”“卖品牌”“卖技术”“卖文化”升级。

    为此,襄阳出台《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意见》,以补链、延链、强链为重点,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重点产业链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襄阳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合作,按照一条产业链,安排一个专业团队指导,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等开展攻关,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襄阳还发力品牌提升行动,聚焦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标准建设、三产融合、“互联网+”等重点环节,打造了汉江流域乃至全省、全国的区域特色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

    从“一产”出发,“接二连三”拉长扣紧产业链,一些变化已经展现。如今的汉江两岸,一批批耳熟能详的襄阳名优品牌接连涌现,“襄大”肉食品、“奥星”菜籽油、“三杰”面粉、“九朵玫瑰”饮品……一批产品长成品牌。

    数据显示,2021年襄阳113家省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加工产值1家,10亿元以上27家。

    智见

    与襄阳类似,株洲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同样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

    早在2016年,株洲的农业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唐人神集团收购龙华牧场90%的股权,由此实现了从饲料到养殖、肉品加工、连锁销售的生猪全产业链“闭环全控”,如今多年蝉联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强强联合,让龙头企业长成参天大树,能挺起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坚实脊梁。具体到株洲而言,需要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上多花心思,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组建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头部企业。

    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拥有更多的强者。比如,株洲红茶,如今正以一匹黑马的姿态向全省千亿茶产业进发,接下来如何畅通赛道、补足能量,值得深入思考。

    3

    驻马店:

    由“院士经济”引发的“蝴蝶效应”

    【产业链名片】

    被誉为“中原粮仓”的河南省驻马店市,建成了农产品加工超千亿产业集群。据统计,驻马店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685家,年产值达1800亿元,是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和首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驻马店市正阳县,有一个被农民称赞的“黏土奇迹”:本不适合种花生的黏土地,却成了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这是为何?

    答案是来自科研的力量。作为传统农区、农业大市,驻马店工业起步晚、产业层次低、创新动力不足。迈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驻马店迫切需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早在2017年,正阳县就设立了1个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工作站,进行花生品种研发和种植改良,培育出全国第一个亩产达400公斤的高油酸花生品种。由此,“蝴蝶效应”显现。

    鲁花集团来了,灌装车间内,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可产6000桶食用油,一年消耗的花生达到30万吨,占了该县花生产量的六成;君乐宝集团来了,13条生产线,日产酸奶600吨,还带动了1800多户农民从事奶牛养殖、饲草料种植;物流包装等企业来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让当地百姓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蝴蝶效应”还不只如此。为满足花生生产需求,正阳兴起了38家花生机械企业,年产6万多台花生机械,远销苏丹、印尼等国家,同时建立了花生现货交易中心、花生产品电商物流中心和282个电商物流服务站,电商经营主体达到8500多家。

    “院士经济”,由此成为驻马店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指引。到2021年底,该市共建立起院士工作站12个,涵盖花生、食用菌等特色产业。

    引来院士,留住院士,驻马店打出一套组合拳。

    一方面,该市建立市领导结对联系院士制度,每月开展“解决问题日”“诚信服务日”活动,深入了解院士需求,为院士团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并为每名院士配备科研设施设备和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专门场所;另一方面,从启动建设、运营管理、研发绩效等方面给予“全链条”财政支持,对于建立的院士工作站,在省级补助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一定奖励,并对重点项目给予“一事一议”支持。

    如今,一批批“花生院士”“小麦院士”“芝麻院士”等相继与驻马店喜结良缘,驻马店打出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的王牌。

    就在前不久,驻马店发布《驻马店市深化“院士经济”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从支持院士创办企业、支持院士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院士参与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市长牵头的服务协调机制等方面,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智见

    汇聚“最强大脑”,这篇文章很多地方都在做,但像驻马店这般用心的城市并不多见。

    这份用心,体现的是对人才的尊重。科技含量,是决定农产品增值程度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有赖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另一方面需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无论从哪方面讲智力支撑都是关键。

    这就需要我们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企业牵头成立科技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发展。学习驻马店的经验,株洲是否可以畅通院士专家深入田间车间的通道,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由此引发“蝴蝶效应”呢?

    4

    滁州:

    筑巢引凤,实力圈粉

    【产业链名片】

    滁州拥有1个国家级、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形成以滁州经开区食品产业园等为区域中心的食品类加工集群。2021年,该市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7家、总数达278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

    元气森林、银鹭八宝粥、东鹏特饮……这些市场上耳熟能详的品牌,都是“滁州制造”。

    滁州“标签”为何层出不穷?答案就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这八个字中。

    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滁州市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之一,通过龙头聚力、“链”上发力、平台助力的方式,不断在“双招双引”上打出了新攻势。

    早在2017年,安徽省小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正式奠基开工,项目总投资10.6亿元。加上滁州市的加工基地,盼盼食品在安徽滁州的两个工厂总建筑面积已超过40万平方米,成为盼盼食品集团最大的生产基地。

    此后,小岗村紧紧抓住安徽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机遇,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优势,通过以商招商、“双招双引”等方式,开拓绿色食品产业新“赛道”,粮食深加工、生态养殖加工等一批绿色食品产业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总投资额超过10亿元。

    凤凰来栖,始于梧桐繁茂。早在2018年,滁州就印发了《滁州市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把园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该市对成功创建为国家、省级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对成功创建为国家、省级的农科科技园,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为了让龙头企业招得来、留得住,滁州坚持领导主动上门,落实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机制,通过召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早餐会、外出推介绿色食品产业、召开绿色食品专题调度会等方式,听取企业发展诉求,协调解决资金保障、市场开拓等困难问题。

    随着知名品牌、著名品牌企业的发展壮大集聚,滁州围绕绿色食品产业“以链招商”,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进驻,并深度谋划产业未来发展。

    该市还整理一组清单,依托现有绿色食品产业基础,结合各地“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建设,深入整理对外合作项目清单,认真落实全省“一改两为”大会精神,梳理企业用地、人才、资金等需求清单,实施包保帮办。

    据统计,目前滁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链共引进项目129个,总投资规模821.17亿元,项目投资额居安徽省第2位。

    智见

    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矩阵,需要把园区建设作为载体。在这点上,滁州走在前头,也尝到甜头。

    筑巢才能引凤。当前,株洲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面临良好的机遇,近两百个“两品一标”认证农产品、逾400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在湘东大地茁壮成长。

    对株洲而言,打造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需要推动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向优势区域聚集,向中心乡镇和物流节点聚集,向园区集中,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强镇和加工园区,以加工带动生产、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环节。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