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文学之林中随遇而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罗遇真

    记者:王亚老师你好,《吃茶见诗》是你的第几本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吗?

    王亚:《吃茶见诗》由黄山书社出版,是我散文集中的第五本,还是以往诗词品读的延续。《吃茶见诗》,顾名思义,与茶与诗词有关。《吃茶见诗》是一套两册,两本分册书名是《茶烟起》和《营闲事》。《吃茶见诗》书名由著名作家叶兆言题写,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先生题分册的《茶烟起》《营闲事》两个书名。这套书写诗写茶兼及酒画世俗,在其中我还想传递一种与文学与诗词相关的生活美学。

    记者:在这本书中你用茶与诗做引子,写出了平淡人生的绵长况味。在茶这个意象中,你所品悟到的最让你觉得可贵的东西是什么?

    王亚:在古人看来,茶能涤烦,能清心,因此,古人有“茶隐”一说,大概是借茶障世。比如嵇康爱打铁,王济爱马,陆羽爱茶,米芾爱石头,倪瓒有洁癖,都是借癖好寄寓胸中块垒,将自己隐于其间。又比如爱吃茶的苏轼,在世事跌宕中仍旧自在过生活。我大概也是借茶来安顿身心,来传递除了诗词文学之外的态度或者性情吧。

    记者:你这本书里有诗、有茶、有画、有曲,也有酒,如序言里所说,是抓住了一根线,一头系着诗意茶香,另一头系着世俗烟火,既有着繁华中的茶香,也有着庸常里的诗意。你的文字里似乎随心所欲地将诗意和庸常两种境界融为了一体,你是怎样做到庸碌也诗意,凡俗也风雅的呢?你认为生活中的诗意重要吗?

    王亚:关于诗意与庸常,人们常爱用毛姆的《月亮与六个便士》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过着庸常生活。但庸常不妨碍一个拖板车的男人会摘一束花给妻子,一位陷于家务的主妇在洗碗和做饭的间隙泡一壶茶慢慢啜饮。我记得我的祖父在世时,最爱哼《空城计》,第一句是“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他唱的重点就在散淡上面,喝了点酒会更不一样,眯缝着眼,轻轻缓缓地击节,脑袋随着韵曲婉摇晃,是真散淡啊。我以为他这样就是诗意,其实,他的一生几乎经历了世间所有的苦,却仍能在苦中觅得诗意。大概,诗意可以抵抗庸俗,为生活注入力量。

    记者:你认为怎样的散文是好散文?

    王亚:我一直都认为散文应该是风格最为宽泛的一种文体,既可以呈现社会现实,也能表现美好生活,既有平和质朴的叙述语和自由随意的谈话风这样本色率真的语体风格,又有清新典雅的诗化语和铺张渲染的激情语这样浓墨重彩的语体风格。因此,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非得谈一点,我想用“质感”一词来概括,语言的质感、形式的质感、内容的质感、主题的质感,等等。

    记者:你刚才说这本书还希望能“传递一种与文学与诗词相关的生活美学”。可以谈谈你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吗?

    王亚:我一直以来给自己的身份就是一名教师,教师需要做好古典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因此,我的散文写作大多以古典诗词为切入口,去探寻古代文人和古人生活。我希望能通过我的作品拉近读者与古人的距离,让读者了解古典文学和诗词。这就需要不仅在文本中呈现古典意蕴,也要将今人生活和今人思维融入其间。我希望拉了白居易、苏轼、张岱、八大山人们来到当下,与读者铺毡对坐,饮酒喝茶清谈。

    记者:我发现你的语言颇有古风意蕴,婉约优雅,又不乏朴素深厚,读来字里行间都很精致,很有讲究,可见你对写作的“语言”非常重视斟酌和磨炼。这一点也是来源于你长期以来对古典文学的涉猎吗?可以给读者推荐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吗?

    王亚:我在写作中的确会对语言进行反复斟酌,这个习惯也确实基于我的日常阅读。古人做诗词文章,都讲究字斟句酌,尤其诗词,哪怕一个字眼都须反复推敲。如贾岛那句“僧敲月下门”,古人往往为了“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古代小品文也是如此,都是“百炼成字,千炼成句”。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比如人们最为推崇的《红楼梦》,又比如唐诗宋词元曲,还有诗经、楚辞等等。如果希望亲近古代作品,我建议从诗词入手,推荐读一读叶嘉莹先生的诗词品读。钟叔河先生有一套《念楼学短》也颇值得一读,都是短小的古文,读来也不费劲。

    记者:目前正在进行的写作计划是什么?

    王亚:因为前不久才交了一本写古代文人的书稿《十个苏东坡》,所以就写一写好玩有趣的饮食文章。这些年写了很多饮食文章,到目前已有7、8万字,大概明年可以完稿。虽写饮食,其实还是与古人生活有关。我大概会一直这么写下去,在古典文学之林中,随遇而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