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产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市妇幼保健院开展的“流动产检进小区,妇幼专家公益行”活动。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这两天,一则消息再次让公众聚焦生孩子这个话题。湖南出台三孩生育政策:产假期满,可以请假至婴儿1周岁。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自2016年起,株洲乃至全国的新出生人口数在连年下降。

    面对不断减少的分娩量,这两年,我市各家医院产科也在“内卷”中积极延伸服务链条,探寻新的出路。

    A

    短暂的生育高峰

    “不需要提前两三个月预定VIP病房吗?”6月20日上午,在省直中医院产科门诊,怀孕26周的李女士正在向一名护士反复确认。

    “现在产科病房很充裕,随到随有。”护士耐心地答道。

    这个回答让李女士感到不可思议。5年前,她生第一胎时,全市各大医院的产科病房几乎是一床难求。若想住进VIP病房,要么得提前几个月预订,要么得找关系“走后门”。

    对于曾经的生育巅峰,省直中医院产科主任唐征宇记忆犹新。

    “2017年是我院分娩量的最高峰,当年共接生了约5200个婴儿,平均每天14个。”唐征宇回忆说,记得有一晚,她基本没休息,收了15名待产妇,做了5台剖宫产手术。

    当时,为了应对分娩量的骤然攀升,省直中医院产科不断扩充病房、增设床位,还加大力度“招兵买马”。一时间,该科室成为医院的“明星”科室。

    曾是市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的骆祚兰也见证了二孩政策带来的短暂生育高峰。

    2016年7月,市中心医院产科的分娩量达到512例,甚至出现一小时之内顺产8个宝宝的记录。而此前,该院产科平均每个月的分娩量仅为350例左右。

    为了迎战那波生育高峰,市中心医院产科的床位一度从65张增加到100张。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产科走廊挤满床位,甚至产妇家人自带行军床等情况。

    为何那两年会出现“井喷式”的生育高峰?

    “当时正值‘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头两年,第一批生育二孩的需求一股脑地释放出来。政策出台以后,很多夫妇都觉得抓住分娩年龄的尾巴再生一个。”唐征宇介绍,当时很多都是“70后”的夫妇生二胎。据统计,2016年,二孩及以上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总人口逾四成。

    透过这组数据我们也能窥见那波生育巅峰的盛况。2016年9月,国家卫健委为解决妇幼健康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增设产科床位8.9万张,力争“十三五”时期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

    B

    分娩量呈断崖式下滑

    当所有医疗机构正摩拳擦掌准备迎接一波生育小高峰时,现实却如一盆冷水浇下。

    唐征宇很快感受到了压力。2018年,省直中医院产科的分娩量突然较前一年下降了20%。她原本指望到了2019年(猪年),大家的生育热情会重新高涨,可在此后的几年里,分娩量下滑的势头仍没能止住。疫情来袭后,更是雪上加霜。数据显示,去年,该院的分娩量约为2500例,相比高峰时期“缩水”了一半。

    “说是断崖式下滑一点也不夸张。”提及这些年全市的分娩量变化,市妇幼保健院保健部部长龚娟感触颇深。据介绍,去年,该院的分娩量约为2000例,不到2016年的70%。

    一名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市内有的大型综合医院每月的分娩量不过几十例,产科几乎沦为边缘科室。”

    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2016年,全市(户籍在株洲的)的活产数约为4.99万例,2017年为4.8万例,2018年为4万例,2019年为3.5万例,2020年为2.9万例,2021年为2.2万例。这意味着,5年时间,我市的新出生人口总数几乎下降了一半以上。

    株洲的这种变化与全国的总体趋势相同。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中国2016年至2021年新出生人口数连年下降,分别为1883万、1765万、1523万、1465万、1200万和1062万人。

    “如果说,2020年女性分娩意愿的减少是受疫情影响,那么2021年在复工复产的情况下,产科却没有恢复以前的活力,则说明生育率下降成为既成事实。”唐征宇说。

    为何分娩量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

    “出生人数呈下降趋势,育龄妇女人数减少是主要原因,尤其是20—29周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的减少。此外,婚育年龄的推迟、不孕不育比例的上升、流动人口下降等,也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出生人口数量。”市妇幼保健院医务科科长刘波介绍,现如今高昂的房价和高额的养育支出,让许多处于育龄年纪的年轻人“不想生、不敢生”。

    C

    市民仍偏向在大型公立医院生娃

    一个让人不能忽视的现实是,生育率下降,产科受到的冲击是自下而上的,分娩量的降低使孕妇会越来越向顶尖三甲医院集中,而基层医院受到的影响更大。

    以攸县为例,2016年,该县的活产数约为1万例,去年降至3600例,下跌了64%。

    一名业内人士透露,过去,我市几乎各个乡镇医院都开展了分娩业务。可目前,全市仅剩4、5家乡镇医院还在开展分娩服务,但他们每月的分娩量也少得可怜,多的不过十几例,少的可能只有四五例。

    “在整体分娩量下滑的情况下,以前在三甲医院建不上档退而求其次去二级医院建档的孕妇,现在可以去三甲生孩子了,因此三级医院的产科门诊量总体上还是比较大的。”市卫健委妇幼健康科科长黄莉介绍,目前,株洲地区活产数排名前5的医院占据了全市活产总数的半壁江山,孕产妇更倾向于到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和三甲妇幼保健机构,这说明市民对优质产儿科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凸显。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分娩量下滑的同时,我市孕产妇的平均年龄也在提高。多位受访医生表示,现在很少见到二十四五岁生孩子的初产妇了,大多数初产妇都是30岁左右。

    “孕妇初产年龄增大,意味着生产的风险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从这个角度来说,产科医生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大的。”唐征宇说。

    D

    积极探索拉长服务链条

    6月18日,“流动产检进小区,妇幼专家公益行”活动在天元区湘水湾小区举行。

    测血压、听胎心、量宫高、做胎心监护……当天,不少孕妈妈体验了免费产检。一些准爸爸则现场体验了分娩阵痛仪,感受生孩子的“阵痛”。

    不少市民可能会感慨,“如今,产检服务竟然都送到了家门口?”

    当分娩量不断下降,各家医院的竞争压力陡增,产科“内卷”的画面也在悄然上演。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公立医院主要解决孕妇能否住进医院生孩子的问题,现在的矛盾变成了如何让她们生得舒适。”黄莉表示,目前,各家医院产科都在围绕“全生育周期服务”做文章,从产前保健、生产再到产后康复,各家医院都拉长了服务链条。

    例如,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孕产妇需求,省直中医院产科对病房进行了整体装修改造。去年7月,开通了夜间门诊,只为让孕妈妈实现工作、产检两不误。

    此外,为了吸引广大孕妇来就诊,该院产科还将中医药医术融入产前、产中、产后整个妊娠医疗服务中,提供了产前指导、产程陪护、产后康复等特色诊疗方案,打造出从孕前到婴儿健康全链条服务模式。

    这两年,市妇幼保健院着力在“保生育安全、保生育质量、保生育能力”上下工夫。例如,去年,该院率先在全市开设产科门诊管家式一对一服务,实行专车接送、专人管理、专家面对面交流。

    今年4月,该院还联合北京联慈健康扶贫基金会,计划每年为我市3000名不孕不育患者垫付辅助生殖前期全部医疗费用,让更多不孕不育家庭重新燃起希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