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马文章
通讯员/谭方亮
他们默默奉献,将隐患和灾祸遏止于萌芽;他们闻令而动,夙夜奋战在应急救援一线……
近年来,在洪涝灾害、台风、溺水等各项救援行动中,基层应急救援团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期,我们走进两支扎根民间的应急救援队伍,听听他们在生死救援中的感人故事。
他自掏300万元 组建民间救援队
6年前,杨训勇自掏腰包组建了茶陵县城乡应急救援大队有限公司。如今,这支救援队装备“鸟枪换炮”,人数不断扩充,只要有险情,队员们就会冲锋在前。
杨训勇,茶陵人,本职工作是做工程建设项目。每每看到汛期洪水肆虐乡村,人们争相逃离的惨状,杨训勇就暗下决心:以后富裕了一定要组建一支民间义务救援队,将老乡的损失降到最低。
2016年,杨训勇投资数百万元,购买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其他的应急救援器具,组建了一支以退伍军人为主,志愿者为辅的救援队伍,自己担任大队长,开始投入各项救援行动。
2020年5月19日,该救援大队接到茶陵县应急管理局增援请求,赶赴火田丫子冲尾矿库抢险救援。
由于连日降雨,10万立方米储存量的尾砂库上部被雨水冲垮2万余立方米,坝下200余名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当天深夜,降雨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杨训勇凭着多年形成的直觉,断定当晚很可能会出现险情。“必须马上转移老乡!”杨训勇立即调来大型挖掘机清理淤泥,并带领队员积极配合村干部和网格员,组织村里低洼处住户转移。
洪水急流中,有的队员脚被扎了,忍痛继续向前走;有的队员被水里的东西绊倒了,爬起来抖了抖泥水依然前行。半个小时,200余村民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
约20分钟后,黑夜中一声巨响,肆虐的洪水冲向民房和田地。好险!如果村民转移再晚一点,后果不堪设想。
“只要人没事,一切可以重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天一亮,洪水逐渐退去,杨训勇他们又带领村民开展灾后自救。
“一支合格的民间救援队,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专业的救援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资金的保障。”杨训勇坦言,这些年已经陆续投入300余万元,但还在他能承受的范围,哪怕今后还需要投入,他也愿意继续干下去。
他挑起矿山救援重担,累计营救30余名被困者
“不具艰险,守护生命”“胸怀大爱,无私救援”“技术精湛,救护尖兵”……来自各地表达对李湘华和队员们恳切谢意的锦旗和感谢信,这些年来从未间断,挂满了队里荣誉室、装满了文件箱。
攸县是全省的产煤大户,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一方百姓就业。但也长期承受着来自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压力:矿井下险情瞬息万变,随时可能引发瓦斯、煤尘、水、火及顶板灾害,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矿山救援复杂且极具危险,需要一位稳重有实战经验的老兵。50多岁的李湘华放弃国企高薪岗位,主动加入攸县应急管理局矿山救护队,任副队长。
时值2014初夏,某煤矿井下一个采区发生了大面积坍塌事故,1名矿工被困。淤泥阻塞井口,巷道支架随时可能垮塌,足以让搜救队员全军覆没。
怎么办?下井,救援队员自己有生命危险;不下井,被困矿工兄弟命悬一线。
“不放弃不抛弃,是救护队员义不容辞的天职。”生死之际,救援指挥部与家属已在协商准备放弃救援,而李湘华经现场勘查判断,遇险人员有生还的可能,便向指挥部提出了自己的救援方案,队员们毅然决定下井施救。
李湘华和队员们采用蹲姿小碎步方式,借助被粉尘遮挡的微弱矿灯光,在呛人的井下巷道中艰难行进。在前行数十米后,一块巨大矸石挡住了他们前行通道,缺乏掘石的机械设备,他们凭着自身毅力和双手,以人工碎石的保险方法移走“拦路虎”,经过17个小时的艰苦作业,终于打通生命通道。
看到遇险矿工重见天日,家属双膝跪地紧紧抓着李湘华的手哭喊道,“你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太感谢了!”
誉为铁军,不是一日之功。
夏练顶酷暑、冬练抗严寒,是每名队员的必修课;救援理论的学习、抢险技术的钻研,救护队常抓不懈,队员齐头并进;李湘华在日常监管工作时身先士卒。近年来,他带领队员先后参与70多次应急救援,成功抢救被困人员3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