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巡河 去年解决问题2.35万个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俞强年

    通讯员/陈湘鄂 刘润波

    6月2日,我省召开全省河湖长制工作推进视频会议。会议指出,在全省各级各部的共同努力下,河湖保护与系统治理加快推进,河湖水环境和水生态呈现崭新面貌。

    株洲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制工作,全市四级河长守水有责、守水负责、守水尽责,持续深化425条河流、964座水库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去年以来,万丰湖获评全国水利风景区(全省唯一),洣水攸县段等4个河湖被评为全省“美丽河湖”。

    一条条健康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映衬着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压实责任,巡河有序

    眼里有河、心里有河。去年以来,全市各级河长守水担责、守水尽责,让河长制在株洲开花结果,让美丽河湖成为百姓的幸福地。

    河湖美不美,关键在河长,在于“一把手”。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河长制工作,召开市总河长会议。书记、市长均任市总河长,当好“领队”,带头巡河,做好示范。四级河长全年巡河10.2万余人次、解决问题2.35万个。

    上下游、左右岸,“九龙”统筹在“一长”之下。通过协同联动,持续完善“一办三长两员”体系,深化“河长+部门”对口机制,构建了统一指挥、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的工作体系。

    河长干什么?怎么干得好?我市通过将河长制工作纳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校课堂学习内容,举办河长制培训4次,培训超2000人次。严格落实《河湖长履职规范》,深入推行河长履职“四字诀”、巡河“三步法”,持续巩固河长制“五化”成效。

    ●系统推进,管河有方

    河湖责任从“有名”转向“有实”,河湖管护从“管住”转向“管好”,河湖生态从“见效”转向“提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画卷近在眼前。

    胸有成竹,谋在先。去年我市完成新一轮10条重点河流的“一河一策”方案,做到因地制宜、因河施策。出台《株洲市河道采砂统一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和《山塘管护工作指南》,河湖管护更加规范。完成952处水利工程和河流管理范围划界,10条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及审查,以及25个“千人以上”级饮用水水源地划分,涉河界线更加明晰。

    笔墨苍劲,基础实。完成官庄水库和2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17处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2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推进27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妙笔生花,树标杆。投入7.5亿元,全力推进“6333”工程,打造渌江省际样板河;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茶陵县西岸村和天元区株木村2个“水美湘村”;高标准推进108条乡镇示范河湖建设,完成清水塘城市公园主湖区项目建设。醴陵市成功创建2021年省级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精准施策,治河有力

    从水到岸、从城到乡,管护的盲区在缩小;从陆到空、从人防到技防,监管手段不断升级,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态效益赋能社会经济发展。

    聚焦问题整改。去年我市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水利部、省河长办交办以及网上反映的291个问题整改销号。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和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完成问题整改销号326处,实现问题动态清零。

    突出严格执法。完善“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等工作机制,深入实施“4+1”轮值执法机制,打击涉水违法案件131起,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289人。加强跨省跨界水域联合执法,与萍乡市、湘潭市签订交界水域联合执法框架协议,实现从“治一段”到“治全域”转变。

    注重赋能增效。加快智慧河湖建设,创新“河长制+数字化”监管机制,投入400万元建设“智慧河湖监管系统”,推动河湖“静态单一”监测向“实时综合”监测转变。创新“河长制+产业”“河长制+旅游+扶贫”“河长制+文化”等机制,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共赢。

    ●开门治水,护河有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活水,在于让群众参与进来,着力把群众从旁观者变成水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真正落实河长制的源头治理。

    强化民主监督。组织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河湖治理方面的专项视察、民主评议、专题协商10余次。

    发动群众参与。成立河长办领导下的民间河长协会,开展河长制“六进”、增殖放流、护河净滩、“啄木鸟”行动等活动80余次,巡河2万余人次,发现并整改问题500余个。同时,公示监督举报电话,发动群众提供线索。

    加强媒体宣传。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发布信息1720余篇,开设河长在线专栏,营造了爱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