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装备产业 如何迈入超车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一新能源汽车工厂车间内。 企业提供

    株洲新能源汽车产业星光熠熠。企业提供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任远

    核心提示

    现在,国内每卖出五辆新车,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及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似乎正式摆脱了萌芽期,一脚“电门”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这个迅速崛起的产业高地中,众多城市摩拳擦掌,投身到激烈的角逐竞争中。株洲,亦大力发展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产业链,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道路上发足狂奔。

    本期,我们选取宁德、深圳、常州与柳州四座城市,总结梳理其发展经验,以期带来借鉴与启发。

    【产业链名片】

    我市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含汽车)产业链2021年产业总规模679亿元,拥有上下游企业643家,省单项冠军3家,国家级与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我市是我省唯一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电控等三大核心关键技术点的城市。风电叶片市场份额全省第一、全国第二,风电电机市场份额全国第一。

    宁德

    龙头带动 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1

    【产业链名片】

    国内锂电新能源市场,宁德时代是绝对的龙头。自2007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进入宁德后,上汽、格林美、杉杉股份等上市企业也纷纷在宁德投资布局。2021年,宁德的锂电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1%,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达到93.7%,GDP总量已达3151.08亿元,成为全国GDP百强城市中位次上升最快的城市。

    ●宁德开展“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以龙头企业带动,延链补链强链,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县域形成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带。

    宁德,北接温州,南邻福州。在两个经济大市的“夹击”下,20年前的宁德GDP体量不足500亿元,常年处于省内末端,因而被外界戏称为沿海“割裂带”。

    让这个先天条件不足、长期处在区域经济“洼地”的城市一跃成名,受到一众企业追捧的原因只有一个——宁德时代的进驻。

    时间回到2004年,时任宁德市蕉城区政协主席一行前往东莞,拜访当时声名鹊起的ATL。ATL的创始人正是宁德籍商人、后来的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一次次的走访和真情邀约,点燃了曾毓群回报桑梓的热情。最终他力排众议,婉拒其他省份优渥条件的邀请,将ATL落户宁德,并于2011年成立专攻动力电池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此番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之举,成就了后来的宁德。在此后的十余年里,由于宁德时代的存在,一大批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主动向宁德靠拢。而宁德更是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

    依托宁德时代这个“金娃娃”,宁德针对产业集群核心链条,开展“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短短几年间吸引集聚上下游企业50多家。

    值得注意的是,“后发起跳”的宁德不搞“遍地开花”,而是将目光锁准产业链“后半篇”做文章。一位当地官员表示,对于招商的企业,他们精心挑选,非链上企业被劝退,产业链招商则是多多益善。在宁德市蕉城区三屿园区内,供应商厂房与上汽基地一体布局规划。7家供应商配套车身,23家配套总装。整车、配套、物流同在一个园区,成本更低。

    宁德不仅跟进产业链,还积极部署创新链。由省、市与宁德时代三方联手建设的中国福建能源器件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总投资达33亿元,仅用9个月就建成了单体超过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首栋研发大楼,并引进多名材料计算、智能制造领域的顶尖人才。

    如今,宁德又抢抓“双碳”发展机遇,将目光瞄准储能市场,开启新一轮提前布局。据预测,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需求将进一步井喷,将催生出不可估量的巨大储能市场。到2025年,全国电化学等新型储能需求将从2020年的250万千瓦提升到4000万千瓦。为此,前不久宁德时代与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在储能业务、整县推进光储综合解决方案、全球市场光储合作、产业链上下游碳中和推进等多领域达成全方位战略合作意向。宁德当地也因势而动,加速打造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储能产业基地,为未来发展再续动能。

    2

    深圳

    “政府主导+市场化手段”双向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

    【产业链名片】

    深圳是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有深圳比亚迪、宝能、开沃、恒驰等整车企业,也密布着航盛电子、比克电池、星源材料以及贝特瑞、汇川、长河等一大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材料企业。2021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达319亿元,同比增长14.4%。

    ●在产业扶持上,深圳政府更多做的是基础性工作,通过不断补齐产业链条环节中短板,推动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政策与市场的双向推动,助推深圳新能源企业实现飞速发展。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可以说是产业链培育的典型案例。

    二十一世纪之初,新能源汽车尚属于相对较新的领域,在全球几乎没有成功的经验、路径可循。电动汽车三大核心是电池、电机、电控,深圳具有电子信息产业先天优势。于是,发展新能源汽车被提上议程。

    明确战略定位后,深圳通过示范培育市场与市场带动产业,着手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起来,这其中最突出的,是其采用的政策手段。

    深圳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建设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全面布局”的原则,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资金扶持到消费刺激,从科技研发到推广应用,全方位全链条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添柴加火”。

    同时,从2010年起深圳先后出台了几十项地方性标准,涉及充电技术、建设和布局等方面,大力营造新能源车使用环境,并开展了整车租赁、经营租赁和分时租赁等不同商业模式的探索研究。

    如在2015年8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运营商备案管理办法》和《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运营商备案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投资、建设、运营活动;2015年11月,印发《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企业备案管理办法》,规范新能源汽车扶持资金申报;2016年9月,印发《深圳市2016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对深圳辖区范围内的车辆购置、使用、充电设施建设和动力电池回收给予补助;2020年,面向个人的新能源汽车发放补贴……

    不难看出,在产业扶持上,深圳政府更多做的是基础性工作,通过不断补齐产业链条环节中短板,推动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在如此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智能化时代交通和出行被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依托5G、语音识别、高精地图等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几乎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先后加码,以及轻舟智航、Auto X等自动驾驶新锐企业,都在不断入局,为新能源汽车赋能。

    如今,在深圳比亚迪、宝能、开沃、恒驰等整车企业间,密布着航盛电子、比克电池、星源材料、蓝海华腾电控、大地和电机、普天充电以及贝特瑞、汇川、长河等一大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材料企业,让深圳形成了一个种类齐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3

    常州

    紧盯技术创新 提前深度布局

    【产业链名片】

    常州聚集了以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领衔的近50家规上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3440家)数量全国第一;建成动力电池产能85.5GWh,成为动力电池全国出货量第一的城市。

    ●常州瞄准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前进行深度布局。在遴选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时,特别看重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并结合企业的情况与当地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匹配。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整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常州创造了“无中生有,从有到优”的神话,并在不声不响中逐步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中心”。

    这背后是一座城市超前的战略眼光。早在2016年,常州市武进产业基金就参投了理想汽车的7.8亿元融资项目,而上海、合肥等城市在2018年之后才开始投资。

    在随后的几年里,常州抓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通过注册孵化、精准招商等手段,在产业发展初期就布局了贝特瑞、中创新航、北汽新能源、星星充电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并积极搭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载体,从上游材料,到动力电池、电控,再到整车、充电设备,以及其他配套零部件等,实现了多点开花式的全产业链布局。

    为了吸引更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在常州落户发展,当地特别为相关企业打造了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无论是在空间、载体还是产业配套上,均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较好的营商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常州没有为了扩充产能而扩充产能,而是紧盯技术创新,实现强链延链补链。当地一位官员直言,在遴选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时,他们特别看重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首先会考察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等,并结合企业的情况与当地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匹配。当地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的支持是有的放矢的,会特别关注到企业的技术是否具备强链补链特性,尤其是要解决产业链上的痛点、难点和堵点。

    常州还格外注重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为此,常州积极推动平台建设,先后建成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中航锂电研究院等研发平台,集聚了国创、南德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如今,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常州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还有众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种种举措带来了看得见的成绩:天合光能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方面,先后23次创造和刷新世界纪录;东方日升的异质结关键技术持续突破,抢占全球新一代光伏技术制高点;蜂巢能源推出全球首款无钴材料电池,开创动力电池全新品类;中创推出“弹匣电池”技术与产品,支持高达1000公里续航……常州已站上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风口。

    4

    柳州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产业链名片】

    柳州是全国唯一拥有一汽、上汽、东风、重汽等四大汽车集团汽车生产基地的城市,汽车是柳州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随着新能源汽车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柳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21年上半年,柳州市新能源车产销分别完成20万辆和19.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02.6%和1120.6%,销量约占全国1/5。

    ●柳州市创新性实施的“政企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将政府与企业的优势相结合,探索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

    在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柳州,“全民找车位”是一项“好玩儿”的活动。在居民小区、公司、商圈等区域,柳州市民一旦发现适合停放小型新能源车的空间,便可以拍照并上传。审核通过后,交警部门就会对此进行施划。

    与一些对传统燃油车实行“限购限行”政策的一线城市不同,柳州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对真实城市出行需求的挖掘。

    2017年,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品牌相继推出定位“家庭第二辆车”的宝骏E100、E200两款纯电产品,并致力于协同政府各部门及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新能源生态建设,探索新能源车城市出行的新场景。

    例如,在柳州市机关三大院小区内,宝骏新能源与政府携手,把传统燃油车停不进去的“边边角角”,开辟成了身形较小的新能源产品的“专属停车位”。通过这种方式,小区新增新能源停车位35个。充电插座30个,有效缓解了“车多位少、停车难”的问题。

    通过让用户实际体验、直接感受的方式,利用产品突出的便利性优势,企业通过培养个人用户对新能源车的使用习惯,让更多的家庭从这种出行方式中获益。

    这种宽松的氛围,为消费者营造出一个“好用”的新能源汽车应用服务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培育。

    在政策层面,柳州出台了《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在资金方面,安排11.11亿元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安排6.12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基地建设,拨付3.66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投入3.3亿元研发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

    柳州还鼓励企业尤其是电网企业发挥行业优势,加大投入,加快充电站、充电桩建设。3年时间,柳州建成运营公共充电桩站点609个、配置充电枪7356个,帮助个人用户建设一万多个专用充电插座,充电设施数量和密度已超过加油站。

    星罗棋布于柳州市区的一座座充电站、一个个充电桩,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既便捷又庞大的充电网络——“十分钟充电圈”,从根本上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顾虑,避免了新能源汽车“有马无草”的尴尬。

    不仅如此,为加快新能源汽车普及,柳州市还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16279个,包括在公共机构内部、企业、商圈等公共区域设立专用停车位,针对小型电动车车位占地面积小的情况,柳州充分利用人行道树间空隙和路面空间,划设增加大量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泊位,使汽车和车位比高达5:1,让新能源汽车充电和停放更便利、更放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