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存,“活”在了当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杭州拱墅区相关厂房改造后,引入的新天地太阳剧场。

    1972年夏天,年轻的董向红走进杭钢热轧薄板厂时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工作的车间能变身时尚秀场,员工休息楼会变成直播间,连浴室和锅炉房都能改成摄影工作室,整座工厂一步步向“数字文创园”转型。

    近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浙江各地形成了大批独具特色的产业建筑、生活社区,印刻时代风貌,承载城市记忆。但伴随产业结构变革、城市规模扩张,它们又不可避免走向衰落,成为工业遗存,有些得以改造,有些不幸消逝。

    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镇建设总体由“大规模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提质改造”新阶段。散落城市的工业遗存,能否延续生命、拥有全新功能?近日,记者前往杭州、宁波等地,透过粗犷的建筑外表,尝试读懂其中耐人寻味的精神气质,以及城市、社区的新气象。

    建筑新生

    成为现代城市中的独特存在

    “工业遗存的价值,首先表现在建筑上,同时它还承载着城市历史和集体记忆。”杭州翰飞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纪子博曾应邀对宁波全市工业遗存进行排摸。调研的起因,在于2018年1月,甬江畔的长丰热电厂烟囱,即宁波城区最后一根工业烟囱,准备爆破、拆除。消息一出,激起无数市民怀旧之情,也启发相关部门工作思路。

    这些沿江河湖分布的建筑,尤其是甬江两岸的纱厂、渔轮厂、庆安会馆等旧址,不仅是宁波近代民族工业的起点,更见证了热血燃烧的革命岁月和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保护和利用工业遗存,既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举措,也有利于突围‘千城一面’困局,打造富有个性的城市景观。”纪子博说。

    工业遗存的价值和周边环境的状况,激发了当地改变的决心。去年3月,宁波当地国企与社会资本联合成立了商业管理公司,启动“拾里江丰”改造项目——拆除横亘厂区之间的4处围墙,一举打通断头路,建筑连点成线;和丰纱厂仓库和办公楼修旧如旧;7815军工厂、渔轮厂交接处保留街巷、弄堂肌理,重现市井烟火记忆;草坪、银杏绿道、玻璃房等元素“见缝插针”,与运输轨道、江畔货轮等相映,交织成全新景观……随着建筑重生,甬江东岸焕然一新。

    宁波新晋网红,位于城区嵩江中路1002号“带梦胡同”,三层楼房围合院落的结构、裸露的钢筋水泥梁柱,留有1996年白天鹅毛巾厂建造时的样貌。东北角新凿的天井、玻璃材质的坡顶、从奉化移来的7棵榉树,又透露现代设计的巧思。

    春夏之交,明媚阳光从天井落下,榉树的枝叶在地面形成斑驳的光影,似乎就在预示老厂房新生的希望。

    业态置换

    找到与都市生活需求的联系点

    “比起改造,新建容易得多。”采访中,不少改造项目亲历者发出感慨。确实,大部分工业遗存或依山傍水,或地处城市重要位置,而工业建筑本身,占地面积广阔,厂房方正高挑,楼层数量却极少,不仅增加了改造难度,还极大限制了后续利用方式。

    今天,这片建筑让人流连忘返——开阔的院子,聚集玩滑板、街拍的年轻人;两栋厂房划分为40至600平方米不等的空间,东、北侧以展厅、店铺为主,西侧为餐饮、工作室区域。去年9月投运以来,已有46个项目签约,入驻率达92%,从家居到绿植,从西服定制店到滑雪俱乐部,从撸猫馆到小型露营基地,逐一满足人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

    “事实上,针对工业遗存利用方式,大家有过不少争论——兴起过大规模文创热,也经历过同质化发展困扰。”新天地集团品牌负责人认为,无论建筑改造,还是业态植入,工业空间的再生,既要抓住个性、发挥想象,更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而创造新价值。

    从杭州市中心出发,一路驱车向北。一个拱墅区,半部杭州工业史。鼎盛时期,拱墅的工业产值占杭州主城区60%左右。如今寸土寸金的杭州拱墅区东新街道新天地区域,曾是杭州重型机械厂所在地。2007年企业搬迁,留下大规模工业厂区。推倒重建,无疑能带来高收益,但更会破坏城市原有肌理和集体记忆。

    经过深思熟虑,东新街道保留冶炼车间、装配车间等4栋建筑,展现锯齿状厂房坡面、龙门吊、运输火车头等元素。产业置入过程中,引入新天地集团。他们精心选择文化演艺业态,助力工业遗存转型娱乐新地标,既能为周边写字楼、商住公寓等配套,也实现差异化竞争。

    两年多来,随着太阳剧场等投入运营,4栋建筑犹如4根银针扎下,激活产业发展潜力。傍晚,华灯初上,居民和游客纷至沓来,演出秀场的帷幕与夜生活的序幕同步拉开。据悉,疫情影响之下,2021年该区域写字楼入驻率仍逆势上升,新增面积居杭州首位。

    业态置换间,新鲜气息取代机器轰鸣,曾经繁荣、后又沉寂的土地,再次热闹起来。

    社区更新

    修复社区功能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杭州最早的未来社区,可能就在杭钢。”向记者讲述转型规划时,由钢铁工人转型为杭钢半山基地园区运营部负责人的陈冲用了一个城市更新领域的热词。

    称它为“社区”,是因过往几十年,占地4400多亩的原半山钢铁基地,不仅是一处生产基地,也是数万员工的生活空间。除高炉、焦炉等外,还有办公、居住、电力配套等区域,是集就业、邻里、服务、治理等场景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单元。

    但这一切,在2015年关停时戛然而止。这里交通道路破旧、环境面貌不佳、配套设施不全,成为拱墅乃至杭州发展的“洼地”。如何在留住历史记忆基础上,修复社区功能,进而推动整片区域更新发展,是一个巨大挑战。

    “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不仅是建筑和产业翻新,是一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方式的全面更新。”新天地集团品牌负责人介绍,他们没有“就建筑修建筑”,而是在建筑之间加入步行街道、空中连廊、星光广场等,衔接老厂房和写字楼、商场,打开了工业遗存和现代城市的对话通道。今天,这4幢旧厂房,已经成为城市休闲娱乐功能的崭新部分。

    观察全省,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仍面临困境。不少建筑产权构成复杂,社会资本引入不易。此外,现有的工程技术标准大多针对新建建筑,按现行标准施工,可能不利于历史建筑保护,但不执行标准,修缮后又难以通过验收。采访中,不少从事工业遗存保护更新的企业反映,修缮改造前期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尤其旅游、文创等业态遭遇疫情冲击,期盼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引导。

    让工业遗存“活”在当下,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城市的机遇。 (节选自《浙江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