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校无缝对接 打造农业产业孵化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农校对接对口基地内,黄瓜长势喜人。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成姣兰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成姣兰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成为创新创业的新战场。各地纷纷培育名优特产,农产品基地与终端迎来史上最活跃对话期。

    农业产业薄弱地区又该如何借力乡村振兴战略,成功逆袭?今年,荷塘区抓住农校对接政策,依托农业产业协会,打造区级农业产业孵化器,闯出了一条新路。

    ●一次经济漫谈会,谈出一条农校对接好思路

    一直以来,因天然优势的缺失等因素,荷塘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辖区内葡萄、花木等种植居多,少则几亩,多则百亩,规模上不去,老百姓生产积极性也不高。

    当下,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乡村振兴,荷塘区该如何走,主管部门也犯了难。在去年年底的一次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有人提出“充分利用本区资源,助力本区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得到现场不少人员支持。头脑风暴下,大家将目光聚焦到农校对接上。

    有人提出,辖区内有几十所学校,全部到市场采购食材,安全性和品质能否得到保障,同等条件下,能否给当地农业主体提供机会?

    接收到这一信息,荷塘区农业农村局会后立即开展了调研。他们发现,当年年底,该区就有16个学校食堂经营到期。按照省市教育系统提出的农校对接思路,此前承包出去的学校食堂将全面收回,重新建立农校供应链,以学校为主体开展自营。

    抓住这一政策窗口期,区农业农村局与区教育局通力合作,互通资源和要求,进行多番探讨,定下荷塘区农校对接方案。

    “他们出台了专门的农校对接规定,不管哪个主体中标,都必须采购本地食材,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扶持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贺伟介绍,高效对接下,今年,该区16个学校已全面实现农校对接,每天,近三万斤当地新鲜时蔬从田间地头直达学校餐桌。

    他介绍道,目前调研还在继续。如下半年合同到期的8个中小学成功实现农校对接,该区有望实现全区中小学学生吃上本地蔬菜。此外,机关食堂也在进一步推进当中,已有三个食堂成功对接。

    ●一个产业孵化器,孵出一批标准化农业主体

    初夏午后,荷塘区仙庾镇50亩晨发农业基地瓜果飘香。基地里,第一批黄瓜已接近尾声,第二批花开正盛。此外,辣椒、茄子、丝瓜、南瓜等当季蔬菜长势喜人。由于是露天种植,产量与大棚还是有差距。

    这是荷塘区农业产业协会成立后,由6名协会负责人参股成立的基地。

    32岁的汤志远是协会会长,也是基地股东之一。他告诉记者,基地有专人把关生产,所有流程全部按照市农委定下的生产标准实施。所有产品采收后,都会进行系列检测,才会投放市场。

    而这一市场,就是目前荷塘区开展农校对接的16所学校和部分机关食堂。

    今年,荷塘区以农业产业协会为依托,开展农校对接,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据了解,目前,已有16家农业生产主体加入农业产业协会,谭柏春的蔬菜基地便是其中之一。

    看到谭柏春名字,估计不少人都会联想柏春葡萄。除了葡萄基地,几年前,谭柏春还在尝试一个事,就是高品质蔬菜种植。“当时种了10多亩,主要批发给当地菜市场。”经过几年尝试,谭柏春去年打起了退堂鼓。他说,由于外地菜便宜又好看,本地菜在农批市场根本没有竞争力。

    今年的农校对接,让谭柏春重燃了希望。“学校需要高品质的蔬菜,我们直供学校,这个结合点很好。”相应区里农业产业振兴策略,谭柏春今年蔬菜种植从10多亩扩种到100多亩,成为当地蔬菜种植大户。

    更让他开心的是,扩大规模后,农科所蔬菜科的专家也下到基地,开展全程指导对接。他们在病虫害防治上的宝贵经验,让蔬菜基地产值大幅提升,产品商品性也大大增加。

    “协会主要做标准,解决农业怎么搞的问题;农业主体主要做标杆,通过综合控制和销售渠道开拓,增加示范效应。”贺伟说,目前,荷塘区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通过质量建设,带动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培育一批标准化农业龙头企业。

    ●一种创新模式,创出一条乡村致富好路子

    农业产业协会,是农业产业的孵化器,也是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新模式。

    年近六旬的沈雪梅是仙庾镇黄陂田村的村民,十余年来,种菜,是她维持一家生计的主要手段。以往,她除了种菜,还要负责蔬菜销售。学校、菜市场、企业,哪里需要,她就送往哪里。遇到卖不出去的时候,只能低价让熟人接手。

    跟不少在菜市场门口、小区楼下摆摊的嗲嗲娭毑一样的是,沈雪梅更多的时间,要花在销售上。三分在种植,七分在销售,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销售出去,天晴下雨都要坚持。

    今年,农业产业协会与仙庾镇黄陂田村、樟霞村等9个村签订统销协议,农户只要按照协会标准生产,所有品种直供学校。

    “这个量很大,比如仙庾村一个组,就有二三十户有蔬菜种植。采摘后拉到市场去零售,是他们致富的主要方式。”协会一位理事表示。

    加入农业产业协会后,沈雪梅有更多的时间管理菜地,两亩菜地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为了配合统销对产品多样性的要求,沈雪梅丰富了产品品类。目前,当地能种植的蔬菜品种,沈雪梅的菜园里都能找到。

    沈雪梅估摸测算了下,一年下来,光她一人,就能有几万元营收。

    以协会为基层管理单位,带动散户实现集约化生产和绿色种植,通过统销实现抽检全覆盖,提高农产品安全性,荷塘区以此带动当地农民种植积极性,创出一条乡村致富好路子。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