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3.3万亩“沉睡”耕地焕发新生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毅

    通讯员/陈君

    6月9日,醴陵市浦口镇花椒村杨梅山组,农田蓄水丰盈,绿油油的水稻迎着阳光,正吸收着土地养分茁壮成长,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去年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可惜了。”随行的浦口镇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因为地处偏僻,加之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定居城镇,村里这片约20亩的农田一度被抛荒。

    昔日撂荒地,今成“希望田”,这是醴陵市耕地抛荒治理取得可喜成效的一个生动画面。从去年开始,该市按照“谁抛荒、谁治理”和“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稳步推进、巩固成效”原则,积极有效推动整治工作。截至今年5月底,该市已有3.3万亩“沉睡”的耕地被唤醒,呈现出勃勃生机。

    久违了

    田野重现田园画卷

    由于水系破坏等原因,醴陵市王仙镇三狮村124亩田地曾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过去十多年,一直是杂草丛生。

    “一到汛期就会被淹,每年如此”“缺水灌溉,看着愁人”……有村民说出了心中的无奈。

    去年,醴陵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方案,要求逐步解决耕地抛荒现象。该村将撂荒地流转到专业合作社,后者投入约6万元,机械复垦平整、修复灌溉系统,改种玉米和油菜,热闹的生产场景又回来了。

    王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镇级负责翻耕,村组负责种植”的原则,今年5月,镇政府落实治理资金30万元,组织15台大型农机设备,集中奔赴“前线”,开展集团“作战”,逐村“消灭”抛荒耕地。截至5月底,该镇已完成抛荒治理面积1107亩,完成率84.8%,力争在6月底前实现抛荒地“清零”。

    在醴陵,更多过去荒废的田野,如今呈现久违的田园画卷。在该市东富镇西林村,小型挖机挥舞“手臂”平整地形,重新筑起严实田埂,抛荒地变成了一丘丘水田,准备种植水稻,镇里还设立了专项奖补资金,鼓励种粮大户复耕复种;在枫林镇时轮村,村里趁晴好天气组织挖机清理灌溉沟渠;在官庄镇横江村,过去杂草疯长一米多高,而今旋耕机来回穿梭,荒地变良田;在明月镇申明村,农户在翻耕好的水田里施肥;左权镇油田村引入农业经营主体,盘活700亩撂荒耕地,种植水稻和莲子,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

    决定了

    抛荒耕地年内“清零”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

    醴陵是农业大县,耕地总面积63.9万亩。过去,受农村劳力外出务工、水系破坏、位置偏僻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

    “辖区抛荒耕地治理任务为42712亩,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去年完成治理2.7万亩,今年已完成6000亩。”醴陵市耕地质量与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李江林表示,到年底前,要实现治理任务“清零”。

    在该市浦口镇花椒村杨梅山组的18.7亩高山田里,一株株玉米长势良好,昔日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如今重新“复活”。该镇曾有1500多亩耕地荒芜,镇里以自然村为单位,实行“一户一策”“一地一策”,探索“农户自愿、亲友代管、合作社土地流转”的复耕新模式,超过1200亩撂荒地换发新活力,因地制宜种上了水稻、玉米和红薯。

    去年以来,该市成立20个治理抛荒技术指导组,工作人员穿行于田间地头,及时向农民提供先进适用技术、市场信息、政策服务等。各镇(街道)村积极落实属地责任,对交通较为方便或者耕种条件较好的抛荒地,限期恢复耕种,或引导其采取流转或代耕代种、托管服务等形式开展生产;对因弃农经商、年老体弱等原因导致无力耕种的,由村集体组织采取生产托管或流转方式复耕;对“先天不足”抛荒耕地,加强灌溉设施和田间道路建设;承包户承包耕地抛荒2年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收回其经营权并组织流转耕种。

    “抛荒耕地复耕要优先发展水稻生产,再遵循‘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菜则菜’的原则,改种旱粮、蔬菜或其它经济作物。”醴陵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5月,该市对辖区耕地抛荒治理情况进一步排查,做到谁摸排、谁负责。并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对耕地弃耕抛荒的责任人、联系电话、面积、具体位置和弃耕抛荒原因等基本情况重新登记造册,推动责任落实。同时,积极探索耕地抛荒治理长效机制和监管模式,固化治理成果,防止二次抛荒。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