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雾四起,我在异国他乡爱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郑凯玲

    若说中国的异乡游子最渴望看到的是什么,那必定是故乡的那抹红吧,飘扬在祖国大地上的五星红旗,通红地映着满是希望的脸庞,怀揣爱国激情的游子抒发着浓烈的归乡爱国之情。

    电影《钱学森》就再现了一个异国游子披荆斩棘,突破重围报效祖国的人物传记故事,生动地展现了钱学森先生——“两弹一星”缔造者传奇浪漫的一生,表达了对为共和国作出贡献和牺牲的科技人员的崇高敬意。

    影片以钱学森先生一生经历划分,总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早年携妻赴美求学,中年艰苦回国铸造国防,暮年心系祖国回望漫漫人生。影片在叙事设计,人物塑造手法的运用都较为出彩。

    首先,导演有意采取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影片开场随着一束耀眼的红日升起,那个望着插满红旗的导弹成功发射时,眼中满是欣慰与眷恋的老人形象,一下子便触动了观众柔软的心房,同时,利用与真实的纪录片穿插的情节设计,进一步加强了影片的信服感,削弱了演员演绎角色的割裂感,仿佛那个荧幕前的演员便是钱学森先生本人,二人的形象开始重合,因此影片最后,镜头直接转到钱学森逝世的真实的记录时,观众丝毫没有脱离观影情绪。

    电影的人物塑造令人眼前一亮,影片摒弃了传统的说教色彩,而是选择以情动人。电影围绕发生在钱学森先生的几个重要时刻,集中表现了代表他人生态度的三种“情”,即爱情,友情以及他为之奉献一生的爱国情,细腻的演员表演和细节描绘,就使得他的人物形象饱满而不空泛。

    在爱情上,影片通过钱学森先生求婚方面的细节描绘,揭示了他一生从一而终,忠贞忠守的爱情观。当他在音乐厅对蒋英说出跟我走时,蒋英只是露出了些许羞涩,却没有半分犹豫,信任着他、陪伴着他,在国外的宴会上,男子弹琴,女子和曲,眷恋情深,羡煞了在场的外国友人。从影片前期到后期,电影始终都是在更多地展现一个妻子在丈夫背后的默默奉献,片尾一句“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一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更是将二人的伟大形象光辉推向了顶峰,可这是否正是因为钱学森先生他值得呢,电影用他人视角反衬赞美了钱学森先生对待爱情的浪漫与坚定。

    在友情方面,影片主要是将篇幅放在与他共同留美的友人罗友来的身上,他的原型是同样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郭永怀先生,选择这个人物,我想一方面是出于现实因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与钱学森先生一样作出牺牲的科学家们。影片中钱学森先生的好友罗友来,为了不使美国政府利用自己诬陷他,将自己研究多年的心血烧毁,在其最艰难迷茫的时候,邀他一起听《我的祖国》共勉,在精神上给予了钱学森先生极大的鼓舞。科学家的生活很简单,除了研究就是研究,友情更是难得,上善若水,只为择一知己而已。

    电影对爱国情的刻画是最为浓墨重彩的,这也是影片的主题,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坚定信仰,克服难题,不怕牺牲的中国科学家形象。导演设计了多场戏,一步步挖掘钱学森先生的内心情感、个性心理、精神世界。钱学森饱受美国当局极其不公的迫害,五年的软禁生活,获释无罪后美国的糖衣炮弹,都未能阻挡他的那颗归国之心,他爱他的祖国,即使他可能只能在那个农耕社会种苹果,但是他愿意。两弹成功对接后, 导演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将画面在钱学森先生与杜布里奇先生对话的场景之间切换,那一刻,他仿佛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年纪,他成功了,他双眼含泪,眼神却很坚定,内心独白响起,“杜布里奇先生,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浓浓爱国心充溢在心间,虽话语不多, 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他抛下一切,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

    时光的记忆永远不会扫去历史的印记,在钱学森先生逝世十二周年之际,我们依旧能清晰地记得那朵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是它捍卫了当时处于被动地位的新中国,也保障了我们如今能有的安然生活,而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国防设备的铸造者,是他们牺牲了小家、放弃了安逸,保护了中国的每个家庭,他们没有忘记大雾四起,风雨飘摇的国家,在异乡深爱着她,挣脱一切只为奔向她,只为看到她一切安好,只愿能为她的安全无恙尽绵薄之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