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电大,办好老百姓身边的大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通讯员/徐云翔 蒋雯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日渐完善,广播电视大学正由单纯的学历补偿教育,扩大到职工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型农民教育和各类培训。

    在这时代前行的脚步中,株洲电大积极向“上好学”“终身学”转变,让无数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重新拿起了课本,走进了不同形式的新课堂。如今,不管是在机关、企业,还是农村、社区,都可以找到新时代的“电大人”。

    ●乡村振兴 路上有我

    “在校这几年,不仅提升了文化和专业水平,还开阔了视野。”2017年,“80后”李星登上了雷打石镇伞铺村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但在此前,她并没有从事过村级工作,一下子要管理2000多人的大家庭,实在有点无从下手。当年,她得知市里有“农村大学生培养计划”后,马上报了农村行政管理专科班。

    2018年,天元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伞铺村要在10天内流转700多亩农田。正当李星犯难的时候,株洲电大的老师通知她,要去实践基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现场观摩,李星了解了基地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和种植结构调整模式,对于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也有了头绪。

    有了明确的定位和方向,伞铺村的党建工作逐步走上正轨。2020年,天元区成立雷打石镇先锋区域联村党委,李星担任联村党委书记。在她的影响下,多位村干部和种养大户都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

    为了避开村务和农活繁忙的时段,株洲电大将很多课程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并采取学院教学、网络授课、基地实践“三合一”的模式,让学员们有时间学、有兴趣学。2021年,李星被学校聘为校务委员会委员。

    通过扎实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的村(社区)基层党员干部和实用型人才,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人才支撑。

    ●创新创业 征途有我

    在株洲电大,“90后”也照样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

    邹国柱是我市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负责人,主要开展艺术培训并致力于街舞运动的推广。

    “学习应该是贯穿终生的。通过继续学习教育,让公司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2014年,邹国柱入读株洲电大工商管理专业。他坦言,由于一开始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公司管理比较粗放。通过专科和本科学习,公司不仅管理更加清晰,业务也得到了更大的扩展。

    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行,株洲电大首次组队参赛。经过多轮选拔,邹国柱的“PC街舞艺术教育”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入围。

    “一开始完全没有头绪,但学校领导和老师为我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对他们充满感恩与敬意。”邹国柱表示,校长朱忠彪带领指导老师和团队全程参与竞赛各项工作。在筹备比赛期间,学校反复组织集训,从项目名称的确定、创新点的展示、商业模式的构建到PPT展示、路演及答辩,逐项商讨推进。活动中,校领导还当起“推销员”,积极对接省市相关领导推广项目,扩大了影响力。

    最终,该项目拿下全国铜奖,也为邹国柱的创业计划打开了一扇大门。

    同样受益的还有石峰区井龙街道茅太新村的蒋龙等一大批学生,他们通过株洲电大的创业培训,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干部能力 提升有我

    2021年,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印发的《湖南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实施细则(试行)》明确规定,全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在编在册在岗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均须参加年度培训。株洲电大积极响应,为我市学员搭建了学习平台。

    “网上学既便捷,又能提升专业水平。”参训的事业单位学员罗鑫说,今年大力推进“干部能力提升年”活动,网上学习平台正好满足了大家学习的需求,成了干部拓展视野、提升政治素养的良好平台。比如今年的课程中就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能力提升”,非常贴合株洲的实际,有助于让自己更清楚能做什么,怎么样做,为工作开展指引了方向。

    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株洲电大主动对接“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将职业能力培训拓展到住建、教育、国资委、城管、园林等系统。比如建设系统的“九大员”考试,共开展27批次培训,3288人参加了考试;学校还主动服务城市建设管理,成立株洲市垃圾分类培训学院,线上线下结合承担起株洲市垃圾分类的有关培训业务;园林系统培训也打开局面,工会系统干部培训正在酝酿推进……社会培训“自主开发、创新项目、个性服务”的良性运行格局基本构建。

    ●社区舞台 展示有我

    “这个月又要进社区演出,现在正在加紧排练。”面对记者的采访,芦淞区社区之春艺术团团长唐晓芳的话语中透露着一些骄傲。

    从一家企业工会主席岗位上退休后,唐晓芳坦言,一时间感觉生活空荡荡的,直到加入艺术团,生活的热情又被重新唤醒。

    要感谢日渐健全的社区教育体系,用共享思维给大家打造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搭建起一座“终身学习的舞台”,让“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有了独具特色的“株洲样本”。

    唐晓芳说,在社区学院里,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报告厅、电脑室、阅览室、艺体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通过不断丰富社区教育内涵,艺术团现有成员近200人,已开设有舞蹈、唱歌、走秀、书法等课程。不少团员从“零基础”开始训练,如今已成为团队的核心成员,真正让一大批中老年朋友找到了新天地。

    不只是在芦淞区,全市各行政区都有了相应的社区学院,通过开设烘焙、茶艺、网商、剪纸等一些“潮”味特色课程,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加入到社区学习的行列。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