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得幸福落满坡”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调

    黄春平

    “炎陵山里客家多,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尼(你)唱捱(我)唱啥啥(大家)唱,唱得幸福落满坡……”这就是炎陵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

    作为开基祖系“自粤由赣来楚踵酃”且世代讲客家话的黄氏后代,我小时候就时常听到长辈们在山坳、在田间、在村头,用客家话扯起嗓子或低声吟唱的歌曲,长大后才知道他们唱的是“客家山歌”。

    据《酃县志》记载,最早迁入炎陵的客家人在宋代,以明后及清代“康乾时期”为最多,迁徙延续700多年。据已故民俗专家张观怀考证,客家族群迁入炎陵县历宋、元、明、清及民国五个朝代,以家族为单位统计将近200支,大多是从广东梅县、福建汀州、江西赣州等地,以寻求发展为目的而迁入的。目前,客家人遍布炎陵各乡镇,人数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0%,居住面积占全县的三分之二。

    炎陵“客家山歌”随着客家民系的逐渐形成而兴起,是炎陵客家人用其特有的方言编唱的一种民间歌谣,也是客家人表达感情的一种独特民俗习惯。2009年2月,炎陵“客家山歌”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炎陵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在文化生活缺乏时代,山歌是客家民众日常主要娱乐形式。人们将在劳作时的喜乐、情感,用山歌抒发出来,在莳田、割禾、摘茶籽、砍柴、砍树等时节,田间地头、山坳山谷、山前村头、河旁树下,到处都能听到山歌传唱。时至今日,“客家山歌”遍布全县,以东南片的沔渡、十都、垄溪、策源等地为甚。目前,通过挖掘整理并传唱的“客家山歌”有两千余首,在湖南省乃至泛珠三角地区有较大影响。根据表现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炎陵“客家山歌”可分为劳动歌、劝世歌、生活歌、情爱歌、谜语歌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劳动歌和情爱歌。

    每当上山做事,下田耕作,客家人都爱用唱山歌这种表现形式来抒发自己的心情,消除劳作的疲劳,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劳动歌。如“莳秧莳了五条岗,郎莳田来妹提秧,妹子提秧打眼拐,阿哥牵边打杂行”,这首山歌非常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插秧的情形和特点。再比如插秧时的山歌对唱,一人刚唱罢“四月天气日正红,妹今插秧在田中,妹插秧来哥也插,插来插去两相逢”,就有人接着凑趣:“四月插秧秧又黄,插个大行对小行,插个月亮对星子,插个小妹对小郎。”紧接着又有人唱起“四月插秧秧连秧,一对秧鸡来歇凉,秧鸡抬头望秧水,情妹抬头忘情郎”。歌未落音,又有后生唯恐落于下风:“四月插秧坵连坵,哥一坵来妹一坵,只盼老天落大水,冲垮田坎成一坵。”唱到精彩之时,人们已浑然不觉插秧时的辛苦劳累,而是在尽情享受着劳动耕作乃至其中两情相娱的乐趣。

    反映客家男女真挚爱情的情歌则更是千回百转,荡气回肠。客家人以歌求爱,以歌传情,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涵盖了爱慕、试探、赞赏、初恋、热恋、成亲、送别、思念、感叹等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情歌大都出于青年男女之口,质朴自然,情真意切,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对美满爱情的热烈追求以及他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优秀品德。

    例如,一对男女初次相识,互相有了好感,男方就用山歌试探对方的心意:“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过河不晓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女方出于慎重,同时因为娇羞,迟迟没有开口。小伙急了,再送过一首山歌,把女方的嘴巴比作铁打的荷包,盼望有一把利刃去打开它:“心想上天天咁高,心想恋妹妹咁刁。铁打荷包难开口,石头破鱼唔似刀。”于是姑娘终于开口了,也用巧妙的比喻,婉转地道出了自己心中喜悦但又不敢贸然表白的心情:“刀子斫柴筢子筢,老妹有事藏心下。老妹唔曾同郎讲,好比杨梅暗开花。”等到了解了对方,心中主意已定的时候,姑娘便敞开了心扉,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情郎:“十八亲哥笑融融,肉色笑起石榴红。牙齿赛过高山雪,眉毛赛过两只龙。”于是双方互表心迹,男方唱道:“郎有心来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摆渡人。”女方唱道:“六月食冰冷津津,老妹喊哥放下心。亲哥好比杨宗保,老妹好比穆桂英。”

    炎陵“客家山歌”的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和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客家习俗和客家精神,集中反映了山区特色和民俗风情,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