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祈福 攸县探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福主庙前整装待发的探灯,吸引了几个孩子来玩耍。 谭德乐 摄

    探灯的制作。 陈敬 摄

    点灯。 杨经纬 摄

    队伍游行的沿途,焰火、鞭炮不断。 肖文范 摄

    游行完毕,探灯集中在福主庙前。 杨经纬 摄

    挨家挨户的游行。 杨经纬 摄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点亮孔明灯迎接探灯。 郑安戈 摄

    另一个非遗项目皮影戏前来助兴。 欧阳琳 摄

    文/郑安戈

    【古村的狂欢节】

    每年的正月十五,在攸县巨洲村,下午就开始搭台唱戏,吸引十里八乡的人们前来。傍晚,皮影戏、打铁水等传统节目也来助兴。村落灯火通明,每层楼、每个围墙点满蜡烛。断黑时分高潮将至,火铳震耳,锣鼓暄天,上百盏探灯点燃,举灯队伍在头灯、锣鼓的带领下开始游行。

    各家各户放孔明灯、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摆放祭酒来迎接。此时,天空烟火绽放,地上人声欢笑,堪称村落的狂欢节。

    目前,探灯这项春节民俗已被列入市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成谜】

    探灯的起源,至今是个谜团,当地村民只说是祖上传下的。

    探灯在县志和各种文献上都没有找到来历。据清同治《攸县志》和当地谭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谭氏家族的祖先从江西迁址到巨洲村(古时称冷水洲)。每年从正月十一至十五,该村主要姓氏——谭氏家族轮流做东(古时称会首),牵头置办探灯物资,组织安排探灯事项,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此,探灯习俗可能源自江西。

    然而村里老人却有另外一种说法。

    相传很久以前,当地久旱不雨,禾苗枯死,农民唉声叹气、心急如焚。有歌谣:冷水洲,冷水洲,水是忧来旱是忧。拼死拼活地里干,总是三年两不收。此时,有一船夫说衡山雨水充足,农民丰收。问其故,得知是因为衡山人每年端午划龙舟、元宵探灯拜龙王,龙王受恩回报老百姓所致。于是,巨洲人从衡山县请来一造龙舟的师傅,姓黄名朝。黄师傅七七四十九天精心制造了龙舟,择了个吉日吉时,在河边祭拜龙王,礼毕后黄师傅将龙舟推入水中,着人划动,龙舟如箭行驶,村民无不称奇,认为是龙王爷显灵。黄师傅在离开时叮嘱村民:每年端午必须划龙舟祭拜,每年元宵(正月十五)要探灯祈福。具体做法是:做100盏内置蜡烛的灯笼,饭后围全村走一圈,各家各户也要在房前屋后点上蜡烛,让辉煌的灯火倒映河水,龙王爷感动了,自然就会赐个丰收年。

    第二年,村民按照黄师傅的吩咐一一做到,果然是个丰收年,老百姓欢天喜地,从此探灯成习俗。

    【奇特的造型】

    巨洲村的探灯都是自己制作,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中间加上一根木棍,组成一个“T”字形的架子,木棍的下方是尖的,以便插入地下。木板的两端扎灯笼,内置蜡烛,游灯时用手高举长木棒。探灯灯盏数量也有讲究,加头灯一共101盏。头灯则像一条鱼,一般两盏,比一般的灯高出一米的样子,呈淡蓝色。

    因为独此一家,全套设备都需要当地村民自己制作。制作木架、编织灯笼、糊上白纸,一般都由村里老人来做,并代代相传。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