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化故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青先满

    1956年5月,伴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激情号角,株洲清水塘成了工业热土。来自沈阳、锦西、大连、塘沽、南京、上海等地的熟练工人和湖南的翻身农民汇集在湘江边这个不起眼丘陵山村,在重化工业部专家、军转干部、归国留学生带领下,掀起了建设中南地区最大基本化工原料基地的热潮。

    1959年9月30日,生产出第一锅合格的烧碱,标志着拥有氯碱化工,硫磷化肥两大生产系统湖南株洲化工集团公司基本建成。

    2014年7月聚氯乙烯装置退出化工系统,2015年5月,化肥系统烟气制酸装置正式停车,2017年7月随着高塔复合肥最后一包产品下线,喧嚣了60年的清水塘化工厂区彻底沉寂下来。

    也许大部分株洲人并不了解,株洲的现代化学工业肇始于上世纪30年代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侯氏制碱创始人侯德榜先生和化工化学家湖南湘阴人范旭东在上海创立永利化工公司后,为推动民族化学工业的发展,在全国布点制碱企业,相继建立永利沪(上海)厂、永利宁(南京)厂、永利渝(重庆)厂、永利津(天津)厂,而筹建中的永利湘厂则选在具有交通、用水条件极佳的株洲奔龙山下(永利港区域)。不久之后,抗战爆发,山河破碎,壮志难酬。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五”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全面铺开,已是化工部领导的范旭东、侯德榜将中南地区最大化工托拉斯(联合企业)选址在湖南株洲。

    筹建处设在钟鼓岭,项目建成后,办公楼移交地方,后来成为了市化工局的办公地点。初始的规划区域以清水塘为中心,东靠石峰山,南临湘江,西起钟馗庙、白塘,北接京广铁路,东南止于朱家坝的一个小丘陵地带。在建厂的同时,一并规划建设热电厂、喻家坪调车站和自来水厂等公用工程。

    湖南化工厂、湖南氮肥厂、湖南磷肥厂伴随国家经济形势和产业布局,分分合合、合合分分,1960、70年代,化工、化肥两系统组建定名为株洲化工厂,氮肥系统析出另组湘江氮肥厂。

    株化存续60年,名副其实的湖南化工摇篮。时光荏苒,他们吸纳全国化工的精华,形成了株化特点的管理理念和独特的操作绝活、培养一代又一代化工操作与技术精英,输出一批又一批熟练工人和管理人才。曾经,硫酸制酸和过磷酸钙工艺是全国化肥工艺的旗帜,电解电耗是全国氯碱工业的样板,在湖南,没有一个化工企业的技术工人不到株化实习,没有一个化工企业的科技管理人员不来株化取经。

    曾经的株化福利羡人。三万余职工家属生活在这里,钟鼓岭、清水塘、白石港、井墈……这些地名铭刻在员工的记忆深处,逢年过节,鱼肉飘香,还有那爽口的冰棒,一年两度的大修清洗时三食堂的饭菜,回味流连,挥之不去。忘不了灯光球场人山人海,忘不了晚会上那其乐融融的好气氛。

    曾记否,老一辈拖家带口投奔株化辛苦历程,大学生公寓的欢歌笑语,九栋单身宿舍的拥挤嘈杂,婚丧嫁娶互帮互助中的涓涓亲情,立功受奖时的道贺与羡慕,轮班休息结伴郊游时的大碗酒肉……

    株化六十年在浩瀚宇宙演变和人类历史长河只是一瞬间,但它却凝结着株化四代人的辛勤付出和奉献,承载着株化人为之奋斗的辉煌历史。株化伴随着新中国工业发展应运而生,六十年间,株化人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在清水塘小山丘上建设了中南地区最大的基础化工原料基地。

    环境保护是株化绕不开的话题,一甲子在时光长河中不经意一瞬,“株化”却是近三万职工家属绵长的记忆。株化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几十年的历史贡献表明,株化的诞生和退出同样是光荣的。

    2018年下半年,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协调指挥部启动株化厂区地上构筑物和设备拆除,作为老工业遗迹仅留下了空分厂房(设备全部保留)、电解厂房(部分)、磷肥厂房、老盐库、磷矿库、硫酸转化器、蒸汽机车等。株化复合肥装置升级改造搬迁至醴陵经开区东富工业园,中盐集团将其重组为中盐美福生态肥业有限公司,同时,中盐集团新设立中盐华瑞新材料有限公司,管理中盐在株洲的资产,也算是株洲还有一点化工的种子。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