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通讯员/谭盼盼
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
当我们发现身边的“小眼镜”越来越多的时候,是否忽视了这样一件事:近视是可防可控,但不可治愈。
近视可防可控,但不可治愈
这两天,家住芦淞区的李女士忧心忡忡:前段时间,她的5岁儿子乐乐在幼儿园体检时被查出屈光不正。经过专业眼科医院的详细检查,孩子最终被确定为双眼散光达到150度,需佩戴眼镜矫正。
李女士坦言,从2岁起,乐乐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有时,为了不让孩子哭闹,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
在株洲,像乐乐一样屈光不正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何为屈光不正?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结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它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
“如今,‘小眼镜’越来越多,尤其是高中生群体已成为近视眼发病的‘重灾区’。”省直中医院眼科主任肖哲夫介绍,这两年,他们对全市约7万名青少年进行视力筛查。结果显示,在小学阶段,有28%的学生存在屈光不正;在初中阶段,约有一半的学生存在屈光不正;在高中阶段,这一比例竟攀升到80%。
“婴幼儿时期过早接触电子产品、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睡眠与运动时间不足等都会引发视力问题。”肖哲夫说,近视眼的发生多从学龄期开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近视眼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值得一提的是,近视可防可控,但不可治愈。如果已经近视了,忍住坚持不戴眼镜是误区,一定要请专业医生做检查。
远视储备并非越多越好
不少家长会疑惑,为何孩子是远视?
据悉,眼轴的长度决定物体在视网膜的成像位置,孩子的视力情况跟眼轴的发育有直接关系。新生儿以及学龄前儿童因为眼球小、眼轴较短,在未发育到成人水平之前,眼睛所看到的物体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后落在了视网膜后方,形成远视,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这种生理性远视就是医生所说的“远视储备”。
那么,孩子的远视储备是越多越好吗?
“儿童的眼部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生理性远视,正视和近视。”肖哲夫介绍,我们每个人出生自带的“远视储备”,就像是为视力发育存的一笔款。当这笔存款消耗完毕,眼睛也从远视状态发展为正视。远视储备也不是越多越好,虽然近视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但是远视超过正常值太多,会影响孩子的大脑视皮层的发育引起弱视,还会引起斜视。
一般来说,3—4岁儿童有200—250度的远视储备,5—6岁的儿童有150度—200度的远视储备,7—8岁儿童有100度—150度的远视储备,8—12岁的儿童有0—100度的远视储备。
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
眼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光学器官,来自我们身体感觉器官的80%—9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事实上,80%的眼病可通过眼底照片做出诊断和筛查。
“眼底是唯一能用肉眼直接、集中观察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部位,这些血管可以反映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的动态以及健康状况。”肖哲夫介绍,眼底病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患者不同程度地出现视力下降,或出现明显的视物变形,严重时单眼或双眼视力大幅下降,甚至无光感;二是视野缩小或有暗影,患者自我感觉眼前有黑的“漂浮物”或“蜘蛛网”。
眼底检查不仅是检查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的重要方法,更是许多全身性疾病监测的“窗口”。眼科医生会从眼底图的细微变化中发现许多问题,从而为全身疾病提供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资料。
肖哲夫建议,把眼病筛查纳入慢病筛查系统中,保证危险人群、高危人群一年一次的眼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