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代起舞的革命 ——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宋欣

    2021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修复的黑白转彩色4K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于10月6日起在全国重映。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革命烈士李白的革命事迹为原型,讲述了谍报员李侠在上海敌占区进行情报的收集和发送工作,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扣人心弦,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成为众多反映地下工作的影片的“红色经典”。

    革命战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红色经典影片重映不仅可以使更大范围的观众通过影片了解那段艰辛的革命历史,重树主流的价值伦理,也给电影自身注入新鲜的血液——新时代的革命人文关怀。

    影片开始,伴随着斗志昂扬的歌声,导演通过平缓的移动镜头划过一个个或坚定、或灿烂、或热情的战士的脸庞,这种平等的关照和人物的情绪基调让人们产生对于实现人民解放和革命成功的美好憧憬。然而革命情势日益紧张,白色恐怖气氛和日本的残酷统治如雾霾般笼罩着全国,革命战士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前线,又或是留在后方做着同样艰巨和冒险的情报工作。李侠奉献出自己珍贵的生命,用无线电架起了上海与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对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中多次反映了李侠的个人情感和崇高信念,妻子兰芬对这种担惊受怕的生活感到无奈,担心小扣子的安危,希望回到延安。李侠则深情地开导她,正是为了千千万万个小扣子能够幸福地成长,我们今天才辛勤地付出。正是这种建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新中国的理想使李侠坚持到底。“故事与人物,成为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以英雄形象的民族精神和个性形象作为支撑,成为红色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革命叙事的支撑点。年青一代的对于历史的回溯与寻找,这些困顿也许对于经历世纪之交的我们来说更能引起共情。记录与讲述革命历史事件只是红色影片使命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它映照出我们的革命的起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信仰。

    非常幸运的是,我出生在一个和平年代,一个用革命先辈的鲜血浇筑而成的幸福时代。现在,回忆起来儿时的童年记忆,住在安静的村庄里,仿佛一个不切实际的童话小镇,村庄里人口不多,但也有水果摊、小卖部、五金店和每周举办一次的大型集会,人们住在仅仅相隔一株葡萄树的院子里,彼此熟悉。夏天的午后燥热难耐,连知了都罢工了,躲在树荫下偷懒。孩子们围在一面铺着凉席的水泥地上,吃着大家伙儿一毛两毛的零花钱凑在一起买来的零食,听爷爷奶奶讲述上个年代一个接一个的革命故事,他们身上承载着时代的烙印和深刻的集体记忆。似乎那个时代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太过久远,远到连想象起来都是痛苦的。那时候,村庄尽头最大的那片池塘会在冬天结冰,火车会在驶过这座渺小的村庄时唱出“轰轰嗡嗡”的歌声,小麦会变成金黄色,草莓也会在一夜之间偷偷红了脸,嫩绿的葫芦会和旁边的南瓜谈恋爱,人们在它们甜蜜交织而成的藤蔓下乘凉。那时候,处在孩童时期的我们还没能意识到“历史”的沉重。所幸电影记录和保存了这份珍贵的革命历史记忆。即使今天看来,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也是焕然一新的,因为里面饱含着革命先烈对于革命真挚的热情和人们难以忘却的电波——“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是革命先烈对同胞们轻声的呐喊,也吹响了新时代革命激情的号角。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虽然电影年代久远,在革命主义叙事和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上难免留下时代的痕迹,但历史是不能忘却的,这个跨越时代的革命记忆和影片中蕴含的崇高革命信仰就如同李侠手中那份“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样,在新时代仍旧余音绕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一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走进了新时代,但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信仰和斗志从未改变或消退。也许今天我们只是换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在战斗,每一个人也都在历史的大海里承载着“天快亮了”的信念好好生活,与时代共振,与历史起舞。因为我们坚信革命不息,电波永不消逝!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