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读刘克胤《自得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书评

    陈 卫

    2022年春天的疫情让人在魔幻中频生惶惑。特别看到各地疫情指挥部如出一辙的公文,那种强硬的表达方式和命令句式,既看不到古人的悲天悯人,也看不到现代提倡的人文关怀,使得我一时不能明白:为什么执行公务的人,如此没有诗意可言。

    可是,我的诗友中,不是没有公务员。平日读他们的诗,看到他们如同常人的一面,不仅热爱烟火生活,也颇为风趣、幽默。此时,正好读到刘克胤这部即将出版的诗稿,我不得不反问自己:是不是我的认识过于偏激?

    三年前,我读过刘克胤的诗。三年来,他笔耕不断,时不时发来几首。一次,一位老学生向我诉说在城镇做公务员的苦闷,我无力相助,但还是想为他寻找答案,以缓解他不断增长的焦虑,便贸然问了同在这种工作环境下的刘克胤。他似乎不假思索地答了:写诗。诗能解郁结,酒自消沉疴。

    男儿有泪不轻弹,中国的传统教育不允许男人流泪、妥协、躺平。环顾四周,因为有道德约束,大多数的中国男人可供选择的消遣并不多,运动、远足、器乐、喝酒等,这些有身体和天赋的要求;写诗、绘画、书法、摄影,在我的文人朋友中,多为中年男人的知性选择;当然还有购物、美食、麻将、广场舞、卡拉OK,这些属于大众型消遣。相对而言,写诗不耗体力、不耗财力。可是,它需要智力。

    在我看来,依据写作的动机,写诗可分两种:一种为公共性写作,另一种是私密性写作。公共性写作,要求写作服务于政策,服务于意识形态,宣传正能量。私密性写作,基于个人的情感抒发,表达喜怒哀乐,并不寻求与公共道德的一致性,也不在意读者是否理解,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写。刘克胤即将出版的《自得集》,也是如此表明:“自得乃自然所得,非强装所得,亦非施舍所得,谄媚所得,更无欺诈所得,掳掠所得。自得者, 能自尊,能自知,能自足,能自娱”。对于把写作当做生活的创作者而言,这种态度无可非议。至于看不看,或想不想看这种自得式的带有私密性特征的写作,读者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初读第一卷的几首,我有过要不要写本文的犹豫:虽然刘克胤以五言、七言的旧体诗形式写成,但是,如果按旧体诗的写作原则去判别,他并没有完全遵循旧体诗韵脚,有出韵之作,绝句与律诗也非严格遵守平仄要求。但是,他既然这么自得,如果我非要持旧体诗固有的规则,会不会像疫情指挥部那样,面对各种不同情况,一刀切?因此,我还是决定读完。在这样一个写诗人多于读诗人的时代,做一个认认真真的读诗人,又何妨?

    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诗抒怀,刘克胤此类咏物、行走的诗篇如《咏桂》《咏竹》《竹林》《檵木》《鹦鹉》《野塘》《听蝉》《说剑》《海念》《黄河》《孤舟》等,与古代文人的写作并无二致,多是展现个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发出来的对人生境遇的观察与理解:立足高远时的性情豪放,胸怀宽大时的心思豁达,洞察世情时的睿智明慧,多愁善感时的悲郁难抑——刘克胤的诗风丰富多样。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关注生存环境与民生疾苦的这一类诗篇,可能与我这方面的经历缺失有关。这部分作品相对前面所提的澡雪精神之作,显得苦涩、凝重、无奈,如下雨天粘着厚重的泥土,诗歌折射出隐藏在高科技迅猛发展与GDP高速增长的光鲜表象之后的阴影和试图掩盖的真相。同时,这些诗歌也体现作者身为父母官,但并不打官腔,在写作中脱去制服的率真。

    当前,无论城镇大小,新开发区都是新事物。在新开发区,我们常常惊奇地发现,数月过去,有时可能就在一夜之间,荒芜的空地上突然竖起参天大树,并用一些细小的木头强力支撑着。路过的人不一定会想:这些大树从何而来?《悯树》向我们娓娓道来大树的前生:“深山藏大树,远望凝碧烟。华冠遮风雨,往来皆神仙。岂料遭不测,挟持看桑田。老根留一尺,虬枝断齐肩。甚或皮开裂,未死先含冤…… ”原本把深山美化得足以像神仙之境的大树,被急功近利者齐肩斩断,为了“千城造林园”,从密林深处迁移到城市的沙漠。有经验的园丁又能奈它何,只好让它如“膏火煎”,在苦境中求生。失去参天大树的,不仅仅是深山的山民和园丁,还有小鸟,它们无枝可依。《悯鸟》批评了建造新城的人:“造城何太急,智者费心机。强圈三万亩,一夜令平夷。大小皆佳树,幸存又几希。可怜百家鸟,个个恨流离…… ”这一类揭示现实荒诞并寻找其因的诗,还有《荒村》《植树》《矿难》《富商》《画像》《巨石》《天怜》《不争》《何奈》《访问》《极旱》《古镇》《封城》《性命》《浪言》《上访》《讨薪》《恶吏》 《打工》《庸医》《访贫》《车祸》《沉船》等等。自然的灾难,并非自然所为,究其因,无一不是人为。而人,到底做了一些什么?《世风》提炼了人的所为,诗句既有形象的尖锐描绘,又有沉郁的愤懑反省:“茫茫何所顾,浊气四时熏。独醉名与利,鲜不昧良心。烂絮藏其里,金光耀其身。迎面逢冤鬼,漠然置罔闻。唯己尊至上,目中无亲伦。敲骨当柴火,拔毛造寿衾。殷勤劝守节,未知果是因。理屈气还壮,声高勿由人。胆敢灭天道,公开辱众神”。诗中提及的每一种现象,当今的人们或许习以为常,或许不以为然,但愿读到此诗时,会有良心发现且扪心自问,这都是罪:逐名利,昧良心;失公平,丧人伦;鲜表面,烂内里。作为一个知世故者,并不世故,只是无力改变现状,无力消除罪孽——这的确令人自惭形秽。自责该有,刘克胤也不忘自励:“浮生寄一世,罪孽自难陈。今我枉怀忧,清宵作苦吟。群英废寝食,但可使清淳。”

    入世,如果推不动沉重的老磨盘,洗不去满身的旧沙土,那么,选择慎独或归园田居,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惯常做法。慎独的方式有多种,种地、饮马、读经、吟诗、下棋、弹琴、书画、酒茶等。种地、饮马,这是生存的基本需要,棋琴书画、吟诗品茶,则是怡养性情的需要;而酒,好似让肉体超脱的解药。刘克胤诗篇喜写诗与酒:《李白》,借表达对诗人的仰慕而抒写超越现实层面的人生理想:“春秋笑生死,神鬼知去来。时人惊谪仙,世代仰天才。仗剑游八荒,骑梦上九陔。寄意歌千曲,焉能不释怀。风雨长相忆,江山谁复哀。万古留形迹,诗酒两无猜。”诗酒趁年华,这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苏东坡的传世名句,也成为不少孤独而喜欢思考的男人借以维系一生的箴言。如果说写诗是寻求精神的超越,喝酒忘忧是直接的肉体解脱。刘克胤深知酒的功能,多首诗写酒,仿佛酒的知音:“非是酒中人,不知酒中味”(《真味》);“壶中天地阔,日夜放光芒。世上凡几物,能比酒芬芳……兴来邀孤影,二两余味长。无须斗气概,无须讨商量。唯辣情更炽,不辣不主张。辣透方解颐,汗出脱衣裳。”(《独饮》)。喝酒,容易令人语无伦次,但是写出这样的诗句,喝得不够清醒吗?“酒杯虽觉浅,古井未及深。语出无伦次,且莫穷本根。”(《恕醉》)所以,弃饮的发生,不足为怪:“蒿莱一春秋,松柏上千岁。人生有长短,善哉怜我辈。汲汲以求荣,未必知羞愧。欣欣以求利,至死误聪慧。世情但如此,放眼看宇内。闻谁还独醒,醒来不复醉。”生命短暂,一生为求荣求利,谁是醒者?醒来,又如何?这是刘克胤发出的屈原式天问。

    刘克胤并不忌讳在诗中写自己的职业。《得官》一诗,记录了他担任一县之长后的经历,“7月抗洪,8月抗旱,10月扑山火。”官与民,在中国,有一种特别的关系。虽然官员被尊称为父母官,他的存在就是为民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可是在历史上,官与民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民众视野中的官员,在当代,好似媒体明星,百姓只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他们出席各种会议。官员,还是凡人吗?他会不会也期待人们像亲人朋友一样爱他,疼他?遇到事,原则上,官员是不能推卸的:“凶岁遇大旱,心焦苦相煎。火情忽来报,驱车夜入山。虫豸和草木,个个实堪怜。黎民每问事,未敢出诳言。请坐复请茶,边听边递烟。鳏寡孤独疾,横竖记心间。诸节亲抚慰,唯恐失周全。今我五十三,劳力任猜嫌。”心怀悲悯,谨小慎微,贴近百姓——刘克胤的心态比常人想象的要轻松,也更有承受能力。“人言多事, 我谓耐磨……”整整八年后,卸任,他说了一句大实话“能不恨头白,苦难换日新”(《卸任》)。

    《临镜》写了对镜而笑的自己:“镜中人还笑,枯鬓似秋蓬。方过青春驿,何故竟劳形。念少既能学,书山常远行。拼力顾温饱,稼穑夸老成。年岁及弱冠,世事始洞明。虽难言大智,还辨浊与清。寒暑宁无恨,意下念真经。毒酒若甘醴,却之不敢停。茫茫天地间,私情谁可凭。浮生有终日,前路问几程。”对镜观望自己,可视作隐喻,即对自我反省:强颜欢笑回顾昨日,设想明天。一个青春已逝的人,曾喜爱读书,发奋努力,洞明世事,不是觉得今日的自己孤独无依,明日的前路无从卜知——大多数有故事的中年人,免不了有此类感受。在《中岁》《独步》《微言》等诗中,刘克胤的此类感受不断闪回,多次出现。不肯随波逐流,有担当、知疾苦——竭力帮他人解决苦难,而自己的苦,如何化解?《中岁》里,看到他对我说过的——“诗能解郁结,酒自消沉疴”。明白了:“耐磨”的刘克胤,磨出了这一金句——日子过得不容易,可诗句得来不费功夫呵。

    2022新年冬夜,收到刘克胤的一首短诗《哭坟》:“墓门隔两界,此恨复绵绵。有子来培土,无风亦觉寒。日长人不见,夜苦梦难圆。新岁旋将至,儿孙等过年。”他告知我:父母五个月间先后离世。我一时不知如何回复,只说:“孤儿了”。在诗集中,看到他写给父母、岳父母和妻女的诗,从而知道: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彼此支持,互相体贴。母亲“慈悲为怀,教子唯亲。持家勤俭,屋不积尘。拜神敬天,邻里为尊”,“……昼洗夜缝新日子,荤煎素炒老炊烟。仁心比海深千尺,门对青山不羡仙”。父亲“烟瘾大,不好酒。教子甚严,务求高标。为人正道,不赶风潮。年近八旬头发半白,耳顺目明,牙能嚼豆”,“笃信苍天有眼睛,也谈稼穑也谈兵。香烟上瘾三更味,薄酒无心二两情。……”人有来处,来自父母。父母一走,只剩下归途——这是无法改变的悲伤。我以为:刘克胤用这些诗句,试图把父母与自己留在一处。或许,这是他出版此部诗集的一个原由。为退休妻子写的《归来》,可见平日的恬淡:“归来万事皆如意,起坐寻常两不疑。惜福但无谁见责,安身自有命相依。姜盐茶饮家乡味,柴火饭香土话题。天地未曾亏过往,情深哪计日偏西。”《示儿》,方寸之间,将自己常年累积的对于时间、生命、修养、健康、天性、行事的方法与认识,交代孩子:“……人生恨如寄,鲜见一百年。常思己有错,怨怒勿由宣。勤使体康健,福寿保两全。荣利身外止,得之顺天然。万物固其性,折毁必招冤。万事因其理,违拗必还原……”听说,孩子现在海外,学有所成。

    以心换心,为友谊写,为同侪境遇写,有《寄远》:“牛马躬身易,蚍蜉撼树难。经霜花寂寞,向晚影蹒跚。死后谁哀叹,生前不乐观。今宵可沽酒,醉倒五更天。”还有《从容》《儒生》《煮闲》等。为辞官者写,有《异类》:“双目若无瞳,镜烛皆白费。方寸恨蒙尘,天地又何罪。物欲冲霄汉,人伦陷污秽。日日逐蝇归,谁能识真味。有子恶同流,时闻称异类。夜深我独坐,扪心复惭愧。”

    一位热爱写作的人,拥有这些,便自得了吗?视野宽阔的写作者,看到的,想到的,从来不会限于家庭、单位或某地区、某行业。时代走向、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人类命运、人心向背、终极理想……种种,都成为他的写作素材。自觉写作的人,往往不会只往低处看。刘克胤也是如此:脚踏实地帮助当地百姓脱贫,关注社会问题,铭记友情、亲情,记下诗酒燃烧自己的瞬间——集实干者、理想者与写诗人于一体。不妨听听他的《祈愿》,哪句是空话?“……喜见田中汉,犹沐先祖恩。时令忙稼穑,岁入有余存。城乡不闭户,远近结芳邻。人人得其所,四野无流民。子女尽获教,勿敢辱家门。老者乐长寿,晚来享天伦。公仆知廉耻,寒暑细察巡。奋力开正道,终岁守坚贞。生时莫苦短,昼夜有好音。山高水长流,无处遗垢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