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话的魅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调

    方敬新

    有回,女儿去一家播音单位应聘,在自我介绍时,她说到自己会三种语言,一是普通话,二是英语,三是株洲话。

    评委听了哈哈大笑。

    把株洲话当做独立于普通话、英语外的语种,被认为是幽默。幽默嘛,是当不得真的。所以,评委就要笑。

    但其实,株洲话还真可以当做一个特别的语种来认真研究的。

    一次,我们一位株洲老乡到北京旅游,顺便到一家商场“买皮箍”,女营业员听成是“卖屁股”,便说他是“流氓。”老乡以为皮箍的价格是“六毛”,他觉得便宜,不以为意,反而笑嘻嘻。营业员见他还好意思笑,又骂他是“畜生”。这时他恼了:“什么?买个皮箍还要查出身!”便悻悻离去。

    株洲话有时会闹笑话,但株洲话的魅力却是不可否认的。在我们公司,有位从河南调来的女士,刚来时说着一口普通话,大家听着虽有点隔膜,但也没有任何人要她放弃普通话改说本地话。但第二年,她的普通话不见了“踪影”,与人交流代之而说的全是不那么正宗的株洲话。改革开放后,来株洲经商的有许多外地人,有一位浙江金华的老板,在我家附近经营水管五金器材,来株洲十多年了,我因为方便便经常去他那买个什么水龙头插头插座,后来发现他之前的金华口音一点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口纯正的株洲话了。常在株洲的如此,打牙祭式来株洲的亦如此。内蒙有家做服装生意的,每年春节前半个月都会在我们徐家桥这里搭棚卖他们的服装。头年,我看见在他们棚子前立着一块“请讲普通话”的牌子,第二年他的棚子前就没见着这牌子了。我在买他们的毛衣棉衣时,随口问老板,怎么把这牌子撤了呢?他笑着说,我们来这里做生意,你们是主人,我们是客人,入乡随俗,应该是我们学习本地话,会说本地话,不能喧宾夺主啊!

    他说话的调调,也有点我们株洲话的意思了。

    他显然懂得了一个道理:外地人讲株洲话,最容易和株洲人缩短沟通距离,让人有亲和感。有了亲和感,这生意便成功了一半。

    那株洲话到底有什么特色呢?

    株洲话说“水管”“停水”的“水”时,发音是“xu”,写出来的字“水”还是“水”,但和普通话“水”的发音“shui”,是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又如,说“我吓了一跳”的“吓”时,普通话发音是“xia”,株洲话发音“ha”或“huo”。声母和韵母也都不同。至于株洲话说“口水”这个词时,发音是“馋xu子”,和普通话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都是株洲话的特色之一。

    又比如说“教育”,普通话的发音是“教yu”,株洲话的发音是“教you”。又比如说“抗疫”,普通话是说“抗yi”,株洲话则是说,“抗yu”;“教yu”和“教you”中的“yu”和“you”,是同一个“育”字,“抗yi”和“抗you”中的“yi”和“yu”,说的也是一个“疫”字,韵母不同,但声母还是相同的。这是株洲话和普通话的相近特色。

    株洲人是包容的,这从土生土长的株洲人也在努力学习普通话可以证明,不过,学得不够到位,加入了株洲话因素,就变成土洋结合的塑料普通话了。

    有回,有人问我住在哪里,我就告诉他,我住在解放街以南徐家桥以东沿港路的旁边。我见他一脸的莫名其妙,晓得他没听懂,可能把我的话听作:“我住在“改放该南面,齐家桥东边,元港露旁边”了。于是,我就得用南腔北调的塑料普通话再说一遍。

    你看,我能说这塑普,不说明我是在吸收普通话,不说明我们株洲人是兼收并蓄的吗?何况,如今大多数株洲人说到“水”时,发音已是“shui”,而不是“xu”了。这种兼收并蓄的包容,是株洲话与时俱进的另一特色。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