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之际湖湘第一诗人 李祁的茶乡情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李祁在《清明上河图》上的题跋

    株洲文脉

    一个依门驻杖的老者,眺望连绵不绝的山岗,层峦叠嶂中看到的却是金戈铁马演绎的朝代更替。当年血气方刚、泼墨挥洒的豪情一去不返,只默默地数着天空飞过的大雁,一只,两只,三只……

    这个老者叫李祁,湘东茶乡人氏,史称“元朝遗民”。

    李祁有两个令人称羡的身份:其一是“状元”,其二是“元明之际湖湘第一诗人”,但让我感佩的还是他崇学、忠贞与孝义的人格与品德。

    据茶乡《砻溪中州李氏族谱》载:李祁,元大德己亥(1299年)生,元至顺壬申以《黄河赋》中湖广乡试第一名,癸酉科殿试第一。因是“南人”,屈居第二。李祁入翰林应奉文字,兴典制诰修史。至元元年(1335年),丁父忧,授江南徽州婺源同知六载,后升浙江提举,主典文衡三载。以母服归,值兵变,遂隐永新上麓书院教授子弟,以诗书自娱。明徽召,坚卧不起,逾三十载,沈愤悲惋以终焉,享年73岁。

    李祁终其一生,“状元”之说太过牵强,但“元明之际湖湘第一诗人”却当之无愧。元代科举制度规定,殿试结果分右、左两榜公布,以右为尊,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汉人、南人为左榜,两榜的第一名均为状元,这样,每次殿试都能产生两名状元。元朝共开科16次,有状元32人。资料显示:元统元年殿试左榜第一名为李齐,祁州蒲阴(今河北博野)人;李祁是第二名,皆为汉人。按照惯例,状元中榜后须向皇帝上“谢恩奏章”,但李齐中榜后病倒。张治《希蘧公传》说:“会齐病,祁上表谢”,虽非状元之名却行状元之事,加上“齐”与“祁”谐音,乡人据此称其“状元”,族谱中“因是南人屈居第二”的说法不可取。

    元明之际动乱频繁,李祁曾说:“世之贪生畏死甘就屈辱,腼然以面目视人者,斯文之丧益扫地尽矣”。其实,多数士子都与李祁一样,豪气干云,驰骋疆场,潜心学问者也就不多了。元科举三魁:泰不华没于海上,李黼陨于九江,李齐死于城上……只是李祁“命大”,没有在金戈铁马中丧生。元亡后,李祁隐居永新山中,“坚卧不起”,专心学问达30年之久,著书作诗吟咏不辍,所撰诗词1000余首。祁殁后,总制新安的官员永新千户余茂,刻印其遗文《云阳先生集》十卷行世。到了以后的明朝弘治年间,李祁五世孙李东阳为大学士,又托吉安太守顾天锡重版该书,并将其载入《四库全书》,蜚声文坛,最终促使其博得了“元明之际湖湘第一诗人”的美誉。

    崇学是茶乡人固有的优秀品德之一,李祁也不例外。茶乡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或说主要特点就是书院。李祁在元至元三年(1337年)《砻溪中州李氏二修族谱序》中称:吾族中州公“读书能享”,与伯(父)乐叟公有连枝同气之雅好也,伯也褆躬宇宙,拔出乎俦伍之中,倡建杜陵书院。日率弟子潜心圣贤,涉猎经传,一时济盛如此。

    杜陵书院早已毁弃,但牌坊还在,当年的恢弘屋构和浓郁书香依稀可感。李祁祖父以上直系四代皆为进士,或任茶陵同知,或任颍州刺史,或任袁州刺史。李祁祖父中州公任公职的情况不详,但从他的进士身份和“读书能享”的境界,完全可以肯定他是饱读诗书之人,兴许就是因为官场失意了,转而创办书院:一则可以教化出息族内子弟,二则也为发扬和延续“连枝同气之雅好”。只是书院取名“杜陵”,仍百思不得其解。

    茶乡砻溪中州又名“学易堂”,杜陵书院遗址座落其中,我曾臆测二者关联甚紧,以为学易堂就是杜陵书院的别名。但据《相国第学易堂记》载:学易堂建于明嘉靖年间,李东阳成名比杜陵书院迟了约180年。时李氏嘉行老人“年逾知非而不能无非,日求寡过而何由免过,尚凛凛焉而惟恐或失者,朝稽夕考,只游堂阶以自省,对静室而读周易耳。”学易堂因此而得名。杜陵书院建于元初(1245年前后),毁于1335年兵火,李祁曾在其中就读,后又在其中主讲,因此,李祁与杜陵书院渊源较深,但与学易堂则毫无瓜葛了。

    崇尚名节、忠贞孝义也是李祁突出的优秀品德。1335年、1341年先后两次以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为由就近迁官江南,1344年更是“以母服归”,不再任职。这期间自然也有对元朝大势已去的心灰意冷。尽管如此,他还是“贤臣不事二主”,自号“不二心老人”。“明征召,坚卧不起,” 专心治学,主讲上麓书院,直至遭遇兵乱负伤,不治而亡。然而,李祁为茶乡人氏,其家乡砻溪中州也是山野僻静之地,何以隐居永新山中呢?据李氏族谱记载:李祁的祖母和母亲都是永新人,其父亲真叟公死后还葬在永新神岗山。李祁其实自幼就在距茶乡界30里的永新上麓书院读书,后又主讲该书院,而家乡砻溪中州只偶尔居住。

    《四库提要》称:“祁为诗,冲融和平,文章亦雅洁有法。”这从他的《山居》诗之一可见一斑:“高山叠叠去无穷,万古兴亡在眼中;闲煞旧时挥翰手,漫扶藜杖数飞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