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电大”雕琢终身教育品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通讯员/徐云翔 蒋雯

    日前,教育部公示了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首批启动名单,株洲社区大学芦淞区社区学院《幸福芦淞最美家庭建设》项目成功入选,为我市唯一入选项目。

    把项目做到“全国”舞台,这可并不是株洲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株洲电大”)的“首秀”。该校通过稳步发展开放教育,大力拓展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教育,样样都有拿得出手的真功夫。

    办好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

    以学历教育“起家”,株洲电大建校40多年来,形成“敬学广惠、有教无类”的优良传统,先后为社会输送了专科和本科毕业生6万余名,培养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建设出一流名师队伍,也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直到2010年,又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和重任落在了株洲电大的肩上。

    是年,株洲市委、市政府着手顶层设计,制订了《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株洲市社区学院建设指导意见》《株洲市社区教育“家长教育项目”试点方案》和《株洲市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工程实施方案》,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纳入株洲市建设“教育强市”行动计划和株洲“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0年10月,我市依托株洲电大成立株洲社区大学和株洲市终身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履行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全市终身教育工作职责。

    在经历了多途径、多形式办学,教学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探索阶段;经历了国家实施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人才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大发展阶段,株洲电大逐渐成为“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各类学习者群体的“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

    个个争当“专家” 人人都是“客服”

    4月11日,株洲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唐曦之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向学校2022级新生及全体教师主讲题为《做好新时代的奋斗者》的“开学第一课”。

    做好新时代的奋斗者,既是对学生的勉励,也是学校发展的追求和目标。

    2021年,根据湖南开放大学统一部署,全面推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网上培训项目,株洲电大积极响应。为做到精准服务,学校拿出了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并提供线上实时咨询和现场培训服务。

    没有先例可循,那就把“硬骨头”一个个啃下。从分管校领导到每位成员都在不断钻研,熟悉业务,认真咨询答疑,形成了个个争当“专家”、人人都是“客服”的工作氛围,从而获得参训单位和学员的一致好评。培训结果显示,凡是经过了业务培训的单位,毫无例外地选择了株洲电大的平台进行学习。短短8个月,共有2.6万余人次在湖南开放大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习平台参加学习,占株洲地区参加学习人数的三分之二。

    落实“干部能力提升年”,株洲电大有了更大的目标。今年,该校将通过技术升级、内容升级、载体升级、管理升级四方面进行建设管理升级工作,把干部在线学习平台打造成供干部成长学习的平台、优质培训资源整合的载体、株洲特色网络课堂展示的窗口。

    “幸福株洲”的教育样本

    幸福是什么?在芦淞区社区之春艺术团团长唐晓芳看来,幸福就是退休后仍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日渐健全的社区教育体系,为她们搭建起了一座“终身学习的舞台”,让她与一群老友们收获了这一切。

    幸福还可以拥有更多。芦淞区社区学院牵头“家文化”建设工作,把“家文化”建设纳入文明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内容。历经五年,社区学院在培养亲情、稳定社会、处理矛盾、教育后代、和睦家庭与社区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顺势而为。今年,芦淞区社区学院再推出《幸福芦淞最美家庭建设》项目,作为2022—2023年“幸福芦淞家文化建设”之子项目。以新时代的标准,创建一大批新时代最美家庭。让优秀“家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风尚,在全市形成示范。

    同时,株洲电大联合市委组织部,统筹各单位的社区教育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建设株洲市幸福邻里社区学院,下设家庭学院、职工学院、国学院、健康学院、文体学院等5个分院,开办党建讲坛、干部讲坛、青年讲坛、少年讲坛等4个讲坛,并将于2022年底前在社区、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站)设立200个左右的教学点。通过建设幸福邻里学院,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打造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株洲样板”。

    以“四化”驱动“四转”

    作为株洲市唯一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系统覆盖全市城乡的继续教育新型高等学校,处于二次创业关键期的株洲电大今年还有大动作。

    校党委书记、校长朱忠彪透露,今年,学校将更名为株洲开放大学,并按照开放大学办学模式进行建设和改革,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随着更名转型,学校将积极主动适应开放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以量图大向以质图强转变;从学历补偿向知识补充转变;从文凭提高向技能提升转变;从线上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变。

    通过继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内部管理改革,积极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株洲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