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与陈梦元的 文字之交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罗霄剑客

    陈梦元(1724—1797),攸县城关镇东门人。乾隆甲戌年(1754),陈梦元进京科考,与王鸣盛(榜眼)、纪晓岚(二甲第四名)等同榜考取进士,陈梦元被选为庶吉士,进了翰林院。

    戴震(1724—1777),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章太炎是推重戴震的第一人,乾隆二十七年才考取举人,可他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

    乾隆三十八年(1773)闰三月十一日,朝廷文臣向乾隆皇帝上表《办理四库全书档案》的奏折,推荐了一大批翰林学士,陈梦元列为添派翰林八人中的第一人。纪晓岚和陆锡熊被任命为翰林总纂修官,又有进士余集,邵晋涵、周永年,举人戴震、杨昌霖等,被举荐为“分校上行走”。

    这样,陈梦元与戴震两人同时在纪晓岚领导下担任《四库全书》的编纂分校工作。说来也巧,戴震与陈梦元系同庚,且为同月所生人,可戴震常称陈梦元为兄长。戴震在徽州本土期间,即已撰成《筹算》《六书论》《考工记图》《转语》《尔雅文字考》等多部著作。由其著述的内容和范围,即知其学多在实用性质的小学、历算和典章礼制方面,在“治学不为媚时语”的这点上,与陈梦元惺惺相惜。

    戴震的中年生活境遇是“家屡空而励志愈专”,凭借早年在村塾中获取的学识门径,更加励志苦学。这种孜孜矻矻求知不懈的学究性格与陈梦元不谋而合。陈梦元虽比戴震幸运,考取了进士,供职翰林,但也是凭借自己“颛颛勤学”获取来的。家境贫寒和底层的身世让陈梦元成为戴震志同道合的好友。

    据文自柄所撰写的《陈梦元传》云:陈梦元“先后居官十载,供职外惟颛颛服习,与窦东皋、姚姬传诸名宿相讨论,绝不以驰逐声华,销铄才具。最后交休宁戴吉士东原,东原与同年月生,呼之为兄。体斋(即陈梦元)勤于许叔重之解字,郑康成之诂经,与东原符契。东原著述等身,其《原善》三卷,《孟子私淑》五卷,恒宝蓄之,数以示体斋,两人相视莫逆也。乙未(1775)春,南还,东原作序赠行,尽知己之言。”(见同治版《攸县志·传》842页)查阅陈梦元的《春江诗文集》,诸多文章后面都留有戴震的评语。如:陈梦元写了《送同年朱笥河学士(筠)视学安徽序》,戴震看了后,在文章后面评点说:“朴质言之,文之古即肖乎其人之古,自后观之。笥河可谓实行其所学,践其所言不爽者。”

    戴震在陈梦元所作的《博士论》结尾评述道:“知其事之难而以难出之,十恒得其四五,在心细也。心细而悟生矣。作者只道其自得之也,故无讦语无俊气。”戴震看了陈梦元作的《郑元论》,规劝道:“勿轻论古人。凡大言以欺世,不读书之故也。”陈梦元听了,觉得“此论斟酌而和平矣。”可见其用心之细。

    对陈梦元所写的《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一文,戴震的评语最详细最具体,陈梦元的这篇文章总共才415个字,而戴震的评语竟然写了231个字。虽然戴震有些借题发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若不是两人的交情之甚厚,文交之真挚,是绝不会写如此详细之评语的。

    陈梦元对戴震的文章也写有评述之诗,如在《题戴东原<屈子赋注>后》题诗道:“骚魂千载怨何停?江上秋兰叶叶青。寄上蛟龙伤水底,几人解说侍中经。”既抒写了对屈原的人生际遇的同情,也对戴震的注解给予了肯定。戴震将自己新刻的《水经注》送给陈梦元时,陈梦元即刻写了《题戴东原新刻<水经注>后》:“天涯楚客展桑经,片片秋帆下洞庭。自古江河南北异,知君心已入沧溟。”

    乾隆乙未(1775)年春天,陈梦元回湖南家乡,戴震特写了《赠行序》相赠,其中对陈梦元的道德文章作了较高的评价,孰料,陈梦元回乡的第二年,戴震溘然离世,年仅55岁。陈梦元闻讯,悲痛不已,作有《怀戴进士》诗,记述了自己与戴震深厚的友情。陈梦元在《族时夏八十寿叙》一文说:“经国大业,不朽盛事,惟道德文章之无穷,非可以利禄科名较重轻也。”戴震和陈梦元两人都是以道德文章律求自己,也是以道德文章流传于世的人,他们的友谊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俗话说:酒肉朋友不如言语之交,言语之交不如文字之交。戴震与陈梦元的文字之交算是清代文坛上文人学士交往的范例之一。

    本文原载《湘东文化》杂志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