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美画卷徐徐展 振兴经验“连连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第一景:罗家坪村

    现场

    访靓丽村庄,问“吸睛”秘诀

    ——“这卫生搞得好,路边塑料袋都看不到一个。”

    ——“确实,你看,菜地里都插了爱护环境的标语。”

    驶入网岭镇罗家坪村,柏油村道宽敞整洁,农家院落干净雅致,路边不时有文明宣传牌“招手”,让透过车窗张望的观摩人员赞叹不已。

    车稳稳停下。罗家坪村的工作人员戴着“小蜜蜂”,引导大家来到宣传栏前,讲述村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经验。

    “五治理的头一件:治理垃圾,村里投入100多万元,配备了相应垃圾收集三轮车、垃圾转运车……”

    听着介绍,大家得知,干净的环境来自久久为功的努力:广泛宣传发动,4000个垃圾分类桶覆盖全村每户,12名保洁员与清运工定时定点上户处理,将分类的垃圾运到9个集中投放点,让清运系统良性运转。

    垃圾“减量化”采取“两步”走:在农户家拣选可回收垃圾,从源头减量;保洁员上户后,再次分拣。同时实施“四定”:厨余垃圾定户沤肥、可回收物定人分拣、有害垃圾定点收集、其他垃圾定位处理,基本可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到位。

    工作为何做得如此扎实?

    罗家坪村党委书记欧国胜说,党组织的引领是关键。村里专门成立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工作小组,由“村书记”任组长,村支两委为成员,“村干部包片,组长包组,党员包户,各农户包分类”,层层压实责任。

    同时,罗家坪村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结合,实现党建、人居环境管理等“多网合一”覆盖全村,让服务精准化、治理精细化。

    “咔嚓”。来到一块宣传栏前,驻渌口区龙潭村市派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刘晓贞,掏出手机拍摄粪污处理的相关内容。

    欧国胜说,在改厕、四格式化粪池处理等方面,村里也走在了前列,经过处理的污水可用于菜地,或被消纳于人工湿地。

    通过一系列净化、美化、靓化,罗家坪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近年来,村里摘获“全国美丽宜居村”“全国绿化小康村”“全国文明村”等诸多“国字号”荣誉。

    罗家坪村的实践,是攸县全面提升人居环境的缩影。

    近年来,攸县创新思路,统筹推进“五治理一革命”(治理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空心房”、治理村容村貌、治理陋习,以及厕所革命),成效显著。比如,垃圾处理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模式,“厕所革命”则大力推行“旱厕改水厕、一格改四(三)格、统排改分排”等,都有创新之举、亮眼成绩。

    党建引领,才能“人心齐,泰山移”

    “人最重要,尤其是党员;其次是完善的机制;然后是资金保障。”

    说起罗家坪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经验,欧国胜总结为上述三点,把“资金”放在最后,让人颇感“意外”。

    对欧国胜来说却不意外,“无论是发动群众,改变村民的观念与习惯,还是上门帮助村民学会规范实施等,没有党建引领、党员带头与坚持,肯定干不好。”他说。

    “人”的因素到位,还要用机制保持长效久治。比如垃圾分类,欧国胜介绍,村里除了垃圾分类清运系统,还设置了“大评比、小奖励”等激励及监督制度,并采取有偿服务,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每户每年交纳卫生费120元,确保村民爱护卫生、做好垃圾分类的长效性。

    至于资金,20多年前在外致富后返乡带着村民干的欧国胜说,“人心齐,泰山移,有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村民又一条心,不愁没钱办事。”

    第二景:仙石村

    现场

    看规划样本,学内外兼修

    灰瓦、白墙、青砖。飞檐、翘角、马头墙。

    来到丫江桥镇仙石村,带有独特徽派风格的居民楼,以及集中连片的整体感,令人眼前一亮。

    村文化广场紧挨着村主干道,广场里文体设施齐全,有花坛与凉亭点缀,周围分布着村便民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村级幼儿园、农贸市场等。可以想见,集中居住的村民可畅享便民服务、生活、休闲等相关便利。

    “第一次给这么多人介绍,有点紧张。”面对观摩人员,手持话筒的仙石村党总支书记罗正华,略显腼腆。

    罗正华说,目前村里主要有两块集中居住区,住着约50户村民,大部分在村便民服务中心附近这块区域。2016年,村里在丫江桥镇支持下,将组集体土地转化为村集体土地,请专业建筑设计院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

    由于集中建房区域交通便利、村里提供相应配套、不少村民本身有建房需求,申请的村民不少。对申请条件、每户建房的风格等,仙石村都做了规定,并通过村民建房监督委员会严格执行。

    “比如,我们实施一户一宅,每人申请不得超过130平方米。符合要求的村民,老房子必须拆房还耕。对不合群、经常与邻里闹矛盾的,坚决不安排。”罗正华说。

    “老百姓要给村里多少钱呢?”现场又有人抛来问题。

    “村民要出3万元配套费,”罗正华说,“但按我们要求建房的,也会获得1万元的奖励。”

    集中居住后,村容村貌及设施条件极大改善,村文化广场欢声笑语,傍晚广场舞的音乐飘扬。不少在外地的村里人选择返乡居住。村民易建中笑着说,“这里看着漂亮,住着舒服,就像住在公园一样。”

    另一方面,这对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考题。

    拿办红白喜事来说,村民难免喜欢攀比。仙石村根据村民实际不断调整,设置了金额标准。“超标”怎么办?对该村民所在的村组罚款,让村组长请吃饭。实行一段时间后,节俭朴素的风气逐渐养成。

    再如,集中居住后,老人和孩子多了,因为他们并非总有人照料,村里也做了不少事“扶老携幼”。罗正华说,村里专门打造了居家养老送餐中心,为老人提供送餐服务,且价格实惠。对留守儿童,每到暑假也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

    罗正华的介绍,引起不少人的兴趣,观摩队伍离开前,云龙示范区蛟龙社区党委书记彭加丁,特地问了罗正华的电话,表示“下次找机会再专程来学习”。

    经验

    敢想敢干,在实践中增智慧、解难题

    百度搜索攸县仙石村,你会发现村里的探索很受认可:2016年12月,株洲首部实体法——《株洲市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获通过,该条例调研、起草过程中,就参考了仙石村规范村民建房的成功经验。

    经验来自何处?

    罗正华说,“不管是村庄规划,还是乡村治理,关键是敢想敢干,在不断实践中想办法、解难题,最终形成经验。”他介绍,其实2013年他就尝试在村里规划集中建房,并未成功。但他没放弃,研究法律条例、咨询专家、向上级各部门积极争取,才将路越走越宽。

    仙石村的经验背后,是攸县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攸县按照“示范村先行、面上村推进、帮扶村倾斜”思路,以“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为切入点,在尊重农民意愿下,编制村庄规划,涌现了仙石村等典型。

    第三景:徐公店

    现场

    游如画园林,思三产融合

    折断的古树为门框,绿枝纷披如瀑,木栅门两边,石砌的花坛内可见春花、奇石与棕榈。

    来到新市镇新联村的徐公店休闲农庄门口,观摩人员纷纷称奇。款步进入庄内,曲径通幽,接连看到典雅的院落、错落有致的疏篱与凉亭、雾气缭绕的假山池塘,令人仿佛走进古代园林。

    “徐公店的名字,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宿新市徐公店》,诗被收入小学语文教科书,对‘新市’的注释是‘今湖南攸县北’。”手持话筒作介绍的,是徐公店与株洲众森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肖喜华。

    白衬衫、黑框眼镜,肖喜华给人的印象斯文儒雅。当过美术教师的他,23年前辞去公职回乡养猪,最终打拼成为“养猪大亨”。

    园林一般的环境,如画的风景,由当地政府与肖喜华的企业联手打造,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

    “这是我们的发展规划,目前已进入第三阶段。”肖喜华指着一块展示板介绍,第一阶段是2010年至2016年,企业建成以“公司+农户”模式打造的2个养猪场,1个黄牛养殖场,种植业则形成花卉园林栽培及优质牧草种植两个板块。在第二阶段,2016年至2018年,打造了徐公店农庄,向农耕、文化、生态等领域延伸。

    “到明年,我们将完成规划,全面完成青少年教育研学、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板块建设。”肖喜华说。

    在肖喜华带领下,大家边走边看,参观了民宿、餐饮、户外拓展等不同项目板块,并不时向讲解人抛出疑问:“这些年,前后投了多少钱?”“目前,农旅板块的收入占企业收入比例多高?”……

    肖喜华介绍,累计投入金额达1.3亿元,2021年总营业收入近6000万元,产业还是以生猪养殖为主。休闲旅游板块,去年“五一”期间收入接近300万元,但受疫情影响比较大,近两年并不稳定。

    毋庸置疑的是,一个现代化的生态产业园初具规模,并显露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2020年,徐公店休闲农庄入选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今年1月,又助力新联村入选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经验

    真抓实干+“真金白银”,营造“大气候”

    现场观摩可知,徐公店的成功源自多重优势叠加。

    比如,企业家肖喜华本身就是重要因素,创业多年,他在养殖业及种植业这块打下扎实基础,为农旅融合提供了硬支撑。除了经营企业的战略眼光,他又具备美术文化底蕴,这是向文旅板块拓展的软实力。

    但透过现场看背景,攸县营造的“大气候”不容忽视。

    攸县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围绕发展现代产业,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三年,攸县下拨农业产业发展奖励资金6000余万元;今年更以“市场主体培育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综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

    目前,攸县基本形成攸县香干、油茶“2+N”的品牌格局,有专业合作社1503家、家庭农场2969家、省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11家。

    经验

    第四景:谭家垅社区

    现场

    见“幸福屋场”,品“沁甜”滋味

    “国学馆”“乡贤馆”“敬贤堤”……

    来到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南田垄溪的高桥屋场,一看新乡贤·源文化园的结构图,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看到“幸福屋场”的蓝本。

    站在一块宣传栏前,讲解人员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并讲述了当地新乡贤——退休老教授夏昭炎,携妻杨莲金于2004年回乡“种文化”的故事。

    设书屋、开课堂、建广场,在夏昭炎教授夫妇带动下,高桥屋场逐渐培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攸县“门前三小”(小广场、小书屋、小课堂)和新乡贤文化。

    听着解说,大家走进“国学馆”“乡贤馆”等地,正赶上歌舞队在练习舞蹈,音乐声、欢笑声阵阵传来。旁边,当地村民摆出新鲜采摘的桑葚,供参会人员品尝,大家直呼“沁甜”。

    “筹资兴建图书室5间,发动热心人士捐款捐书,图书室现藏书9000余册,开设少儿假期学校、周末课堂,从2011年开办至今,累计为1538人次儿童义务授课培训教育。”讲解人员一边介绍,一边带大家往“儿童之家”走。

    大家跟着穿过宽阔的广场,走进广场边的一栋三层民居。据介绍,这是乡贤夏政凯受夏昭炎影响,主动无偿提供给孩子们使用的,一楼是教室,二楼是文娱室,课桌及投影设备等则由社区购买。夏政凯自己则住在三楼。

    “原本,年轻人出外务工,村里老龄化严重,留守儿童也缺乏课后学习娱乐的场地,经过夏老教授他们多年的坚持,学习氛围、乡风文明等都得到极大提升。”讲解人员说。

    基于“高桥经验”,攸县于2017年铺开了“门前三小”工程,逐步完善“党委领导、群众自愿、分类实施、注重实效”的运行机制,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全县群众无偿腾出面积合计9200多平方米的806间房屋,主动让出9600多平方米,用于“门前三小”建设,全县志愿担任“门前三小”管理人员达1769人,确保“时时有人管、天天能开放”。

    2020年12月15日,全国第二批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发布,攸县“门前三小”搭建农村文化大舞台工作经验从全国122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23个入选案例之一,是全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谭家垅社区也获得“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全国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观摩现场,驻醴陵孙家湾村市派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陈继红,看得认真,问得仔细。“村里正在打造‘幸福屋场’,在这能学到很多。”她振奋地说。

    “重塑乡贤文化”,打造靓丽风景

    在高桥屋场一栋房子的墙面,可见“重塑乡贤文化”这醒目的大字,某种程度上,可谓提炼了攸县注重新乡贤作用,引领文化振兴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攸县统筹创建“同心美丽乡村”“攸美·幸福屋场”“门前三小”“美丽乡村”等,化零为整、一体化推进乡村项目建设。

    建设“幸福屋场”,离不开乡贤力量的赋能。近年来,攸县因势利导,建立乡贤信息库,根据各地实际,利用“乡贤+”的形式,成立乡贤协会、乡贤参事会等,引导他们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纠纷调解、社会公益等工作。

    目前,攸县有700余名乡贤活跃在城乡,弘扬正气、垂范乡里、引领文明新风尚,成为攸县引领文化振兴的靓丽风景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