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向市民传授灾害自救知识。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马文章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马文章
通讯员/晏汇 汪醒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当天,我市各地举行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为主题的集中宣传活动。
株洲是全省灾害多发易发市州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近年来,我市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特别是2019年,全市齐心协力战胜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出色完成灾后重建工作,赢得老百姓们由衷点赞。
立足“防、抗、救”,防汛人员、物资到位
近段时间,阴雨天频繁、江河水位上涨,每年的防汛“大考”如期而至。
“别看这段时间降雨天不断,但今年总体降雨量是偏少的。”市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邱运众介绍,根据气象和水文部门预测,今年汛期雨水相对集中期主要出现在5月中下旬、6月中旬至 7月上旬,整体上降雨量偏少,旱重于涝。
“主要防汛物资已经到位,全员在各个岗位24小时值班值守。”在渌口区防汛物资仓库内,铁铲、锄头、编织袋、救生衣等各类防汛救灾物资有序摆放,确保一旦出现险情就能“调得出、用得上”。
防汛抗灾关键在“防”,根本靠“做”。我市组织各级各部门为单位开展了备汛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要求立即整改到位。
水面上,数艘救援艇成纵队执行狭窄河道的侦查和搜救任务;天空中,无人机出动,向被困人员投救生圈……近日,来自全市40余支民兵应急队伍在天元区万丰湖紧急集合,用实战化状态检验应急救援人员抗洪抢险应急能力。
一支业务能力过硬的应急队伍,是打好这场战的关键。市防指各成员单位在备汛期立足“防、抗、救”各环节,细致摸排本行业、本部门应急资源,梳理掌握抢险专家、抢险人员、洪旱灾害防御装备及物资的底数和分布情况,加快推进乡镇(街道)、村应急救援队伍与民兵应急队伍建设。
94处应急避难场所“救”在身边
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无防。据了解,我市历史上曾发生过20余次有感地震,也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最近的一次是2020年7月22日,发生在渌口区龙船镇的ML 2.9级地震。
从目前我市已发地震分析,有统计的地震都是小地震,80%为构造地震,20%左右为水库诱发地震或矿山诱发地震。
市地震局监测应急科长刘真湘介绍,我市目前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可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要求,加上株洲不在强震活跃区域,市民不用过度担心地震影响建筑安全。
近年来,市地震局持续推进地震台建设,建成了市地震台网中心、监测中心、数据传输中心,完成“一台三中心”监测布局,狠抓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为全市地震监测提供精准数据。
此外,我市依托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设施,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了94处应急避难场所,合计面积为132余万平方米,可安置97.07万人。其中较大的应急避难场所有体育中心、神农公园、石峰公园、中国瓷谷等。
主题宣传活动送知识“礼包”
暴雨天气如何应对?遭遇城市内涝如何避险?……5月12日,在万达广场,株洲经开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向市民深入浅出地讲解城市内涝应急避险措施。主题活动当天,全市各级应急管理、资规、卫健、住建等单位部门,通过布置宣传条幅、发放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展示防灾减灾救援装备,为市民呈现了防灾减灾救灾文化知识的“大餐”。
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每年都要围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10·13”国际减灾日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突出的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教育和演练活动,切实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此外,市安委办、减灾委成员单位在认真开展防灾减灾日各项宣传活动的同时,对全市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地质灾害、防汛等灾害隐患和防灾减灾薄弱环节进行认真的排查,建全风险隐患数据库,制订完善相关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