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平
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美,往往包括“颜值”高、气质好。
城市亦是如此。一座城文明不文明,既要看光鲜靓丽的现代化城市“颜值”,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又要看市民文明素质涵养的城市“气质”,这是给城市增添文明底色与厚度。
这就好比一台智能机器的硬件和软件。想要机器高效运转,必要的硬件是基础,软件才是灵魂。硬件扩容,必先有软件升级;光有硬件,而软件缺失或低端,再好的机器也只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软硬兼具,才能应付自如,经得起实践和时间考验。
株洲三度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是中央对株洲城市文明水平的肯定,也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时至今日,当我们又一次仔细审视文明创建工作,一些问题和短板极为突出——
有的区域主干道上整洁有序、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背街小巷、老旧小区脏乱差却随处可见;有的单位习惯“运动式”治理、“突击式”迎检,把创建等同于“涂脂抹粉”式的大扫除;有的部门面对顽瘴痼疾束手无策,乱了就改、改了又乱,疲于奔命却事倍功半……说到底,我们重视“面子”,却仅仅浮于表面,没有做到360度无死角;整改了表面问题,却忽视了市民文明素质养成这个根本,市民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有的还沦为文明破坏者。如此,治标不治本,甚至标都没治到位,面对更加全面、精准的文明测评,必然毫无招架之力。
自己工作没做到位,一些人还喜欢找客观原因,总埋怨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放眼省内,和娄底、邵阳等兄弟市相比,株洲的基础设施条件只会好不会差,为何文明创建成绩却比不过呢?事实雄辩地证明,主要的病因还在自身。
这再次提醒我们,“高大上”的大气固然是一种美,“小清新”的精致也不失另一种韵味。城市“三分建、七分管”,深化文明创建,要强化背街小巷、老旧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公共厕所、文明村镇(社区)等重点部位专项攻坚,下足“绣花”功夫,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市民素质决定城市文明程度。一方面,注重常态化教育引导,重点聚焦文明交通、清洁环境、秩序维护、文明餐桌等,在耳濡目染中戒除粗俗野蛮的习惯,在润物无声中涵养文明行为。另一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明也是管出来的,严格规范公共场所行为,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管和曝光力度,以法治的硬约束增添文明的软实力。
居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作为文明创建的受益者、参与者,每个人都应摒弃“要我文明”的被动,多点“我要文明”的自觉,从我做起,从不乱扔垃圾、不乱穿马路、不乱停乱放等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提纯文明城市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