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荒治理多“走”一步 村民复种顾虑更少一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威

    突破土质改良难题,让良田增产农民增收。近日,在荷塘区仙庾镇黄陂田村,漫田绿色,生机勃勃。而在两年前,因为村里大部分劳力外出务工,这片土地荒草丛生,抛荒严重。

    得知这一情形,荷塘区自然资源局迅速组织镇、村两级干部上门宣讲耕地保护相关政策,制定抛荒治理工作方案。去年10月,该村以村集体入股的形式,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全村以土地形式入股,聘请专业团队来种植,种植后的销路也由公司来负责。“打通产销的循环,土地治理的效果才会有体现。”他说。

    过去,开荒都是各自为战,不仅标准不高,而且难以成片,后续经营难有保障。现在,通过公司化运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标准,后期维护和销售由政府和公司负责。

    为了鼓励当地村民翻耕复种,在区政府牵头下成立专业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所产出的粮食达一旦到标准,便将直接供应至辖区内中、小学食堂,消除农户们的后顾之忧。

    这两年,我市践行国家“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核心就是切实保护耕地。现在,黄陂田村迎来了新政策,也请来了专业人,只等开工,但是部分田里原有的“非粮化”经济种植物怎么办?

    “不会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辖区内存在一些“非农化”“非粮化”地块,具有一定历史原因,按照国家政策,在经济作物周期内暂不整治,而是开始逐年地恢复,“时间一到,必须恢复成耕地。”

    近年来,我市连续多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持耕地面积和质量的稳定。“十三五”期间,株洲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3.5万多亩,做到“先占后补、占一补一、占水田补水田、占优补优”,其中补充耕地项目确认面积4万多亩,全市连续22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