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城市更有序、更美丽。
科技是提高社会物质文明水平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也是促进人们精神文明迈向更高境界的助推器。基础设施提升、市容市貌整治、城市治理提效、文明行为养成……目前,深圳正凝聚全城合力,在科技触手延伸至城市管理每个“神经末梢”的同时,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共享者和维护者。文明城市正逐渐成为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鲜明底色与有力依托。
“黑科技”上线,车不抢道人不闯灯
每天早高峰,路上挤满了步履匆匆的上班族。但无论脚步有多急促,行人和车辆总会自觉停在斑马线前,这种礼让已成为深圳一道靓丽的风景。从“被动”减速到“主动”让行,这一文明行为的背后有着“黑科技”的加持。
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深圳城市交通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掀起了智慧交通建设的新浪潮,也让市民养成了文明出行的好习惯。
每天上下班开车经过侨香路的市民不难发现,这里道路拥堵情况大为改善。据了解,此前,在该路段遭遇拥堵是“家常便饭”,抢道、追尾也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深圳首条智慧道路,侨香路全线设置了感应器,监测车流量和过马路行人排队长度,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实现“车多放车,人多放人”。
“随着拥堵改善,大家也逐渐改掉了抢道的坏习惯。”家住附近的王先生笑着说。侨香路是深圳众多智慧道路之一。自2020年以来,全市共优化了1000余个路口的红绿灯。以前车看灯,读秒数通行,现在灯看车,读车数放行,关键路口的平均等待时间缩短了17.7%。
除机动车礼让行人,闯红灯的情况也极少发生。据了解,2018年2月起,深圳交警在全市各行政区域安装了“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系统”。该系统结合视频识别技术,对斑马线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管,通过视频对行人闯红灯的行为进行监测,然后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实时提取和识别,自动储存闯红灯的人脸数据,并结合大数据运算,核实违规人员身份,查找闯红灯次数,然后在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起到警示作用。
“起初,是怕被拍下来丢人才不闯红灯的。现在早已养成了习惯。”在科技园上班的市民徐女士对记者说。
“无边界图书馆”,图书随处借随时还
一座城市的“智慧”,不仅体现在科技园区和先进实验室的数量上,更应该隐藏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弥漫在平凡的烟火气里。
13日8时,市民罗先生在自助图书馆归还预借图书《乌合之众》,这是从2008年投入使用以来自助图书馆的第1000万次借还。市民小李是自助图书馆外借量最大的读者,从2016年使用自助图书馆以来共借出图书2525册。而市民程女士,自2014年在自助图书馆办理第一张读者证起,将在实体图书馆借还图书的习惯转移至了线上……目前,深圳235台自助图书馆遍布全市街区,和公共图书馆、24小时书香亭一同形成“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网络,图书馆边界的打破让越来越多读者选择去实体图书馆借书,到身边自助图书馆还书。据了解,2008-2020年,累计203万册次图书被申请调至自助图书馆,近192万册次图书成功借出,送到需要的市民手中。
365天、24小时全天候运转,自助图书馆对于繁忙的都市人而言是一大福音。“相比图书馆控制进馆人数,自助图书馆更方便。个性订制、在线提交、迅速送达、自助取书,‘还书不打烊’让人们更容易养成阅读习惯。”市民姚先生表示。
效率提高了,抱怨变少了。市民习惯了提前预约,没有了现场拥挤的杂乱无序。随着科技推动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民生福祉有力增进,市民幸福感不断提升,文明成果持续深化。前年,福田就创新打造了文明城市建设智慧管理体系,将《福田区城市文明典范城区建设标准2.0》267条测评标准系统纳入智慧化测评体系,借力科技赋能深化文明成效;坪山区创新科技赋能,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网络化、精细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分析、研判、处置、督办效率,探索文明工作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