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误田间一季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策划:尹二荣 执行: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邹怡敏

    眼下正是春耕忙碌时,行走在我市南五县(市区)广袤的田野里,处处可闻农机“哒哒”的轰鸣声,勤劳的农民们熟稔地灌水、耕田,播下一粒粒种子、插下一株株秧苗,描绘出一幅蓬勃喜人的“田野闹春图”。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入春以来,我市南五县(市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定产能、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靠良人、建良田、推良技、用良策,全力打好粮食生产第一仗。

    靠良人 上下齐心稳面积

    4月20日,走进渌口区朱亭镇生田村,农田里早稻秧苗已经插上,迎风招展,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村集体与村民签订协议,村民自愿将闲置耕地、撂荒地交由村集体代耕代种。”村党支部书记刘峰介绍,过去,该村因地理位置偏僻、老人较多,全村有五分之一的田撂荒,今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服务、统一经营、年底统一分红的方式“代耕代种”,既使得农田“集碎成片”,也解决了村民后顾之忧。

    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藏粮于民。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粮食生产的主体,正从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逐渐集中到种粮大户和龙头企业身上。“让想种田的人能种田,让会种田的人能赚钱。”今年,渌口区一方面组织种粮大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新型联合主体60余人在全区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服务,一方面出台财政奖补政策和表彰政策,整合涉农资金400万元,大力扶持、培育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种粮的得荣誉、获实惠。

    守好粮食生产底线,必须坚持党政同责。抓好早稻生产,今年南五县(市区)动员之早、部署之密,力度空前。

    渌口区建立“区统筹、镇负责、村落实”的粮食生产责任工作机制和专班联镇督导机制,将43.75万亩(其中早稻12.12万亩,集中育秧9.2万亩)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到镇、细化到村组、落实到农户,确保粮食安全工作责任传导到“神经末梢”。

    醴陵市出台《2022年粮食生产工作十条意见》,从扛牢政治责任、抓好闭环管理、培强经营主体、抓好示范创建、加大抛荒治理、严格考核奖惩等10个方面,对全年的粮食工作进行制度设计,强化指导。从2月中旬起,就由该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分管副市长带队组织6个督导组,取消双休,深入镇村开展春耕备耕工作督导。

    茶陵县实施“三联三包” ,即县级领导带头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支两委包组,一级带一级,层层办好示范点(片),做到以点带面,整体联动。

    攸县将粮食生产纳入乡镇(街道)绩效考核和乡村振兴考核,修订粮食生产考核指标,将惠农补贴政策落实、耕地抛荒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纳入考评项目。

    建良田 守住红线提质量

    之前,茶陵县虎踞镇把集村有近70亩水田因遭洪水冲毁,该县自然资源局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单位到现场勘查后,认定为历史遗留和自然灾毁水田情况,迅速立项,县财政拨付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复垦。该项目去年9月动工建设,今年1月竣工并通过验收,恢复水田面积65.6亩,修建渠沟约500米,为春耕粮食生产打下了基础。

    地为粮之本。“农田就是农田”,要求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到位。我市五县(市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

    渌口区利用卫星遥感“天上看”和“株洲市移动一张图”App系统“掌上看”,通过精准测算和数据对比,耕地保护监管网越织越密,无论是土地撂荒,还是乱占耕地,都能第一时间发现。茶陵、醴陵、攸县等开展耕地抛荒和“非粮化”排查摸底,全力遏增量、化存量,严格执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和“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要求。

    质为地之基,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关键在耕地质量。农田不仅得是农田,还得是良田,只有不断提升耕地质量,让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饭碗才能越端越稳。

    醴陵按照“市有万亩、镇有千亩、村有百亩”连片示范、层层示范的总要求,打造双季稻高产示范基地样板,以泗汾镇为核心打造省级粮食万亩综合示范片,以均楚镇为核心打造市级粮食万亩示范片,通过示范创建带动全域粮食生产。

    渌口区打造示范样板,在全区创建2个万亩双季稻示范片、10个千亩双季稻示范片、20高标准双季稻示范点、2个千亩以上大豆和油料作物示范片。同时,因地制宜、择优选取适宜的粮食作物,在严格管控区进行种植,着力实现“不抛荒一亩田”的目标。

    农田提标准,稳产有保障。今年春耕,攸县皇图岭镇鹏江村的田间地头迎来了久违的繁忙,新修的高标准农田不断向远处延伸,硬化后的沟渠内流水潺潺。鹏江村是湘赣边区村,由于地处偏远加上水资源匮乏,当地老百姓耕作不便,导致大部分耕地撂荒,无人耕种。去年年初,攸县将鹏江村纳入皇图岭镇万亩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启动44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对一批山塘、渠道、拦河坝等进行集中改造,今年该村农田重振雄风。

    醴陵农业农村部门与平台公司、金融机构等开展合作,吸收金融和社会资本等领域投资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金的多元投入,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难题,也实现了多方共赢。

    推良技 夯实产能强基础

    3月28日上午,渌口区龙门镇狮凤村,一台白绿相间的抛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株株秧苗排好队直直地“扎”进泥里,短短20分钟,整块田就绿意盎然。“以前采取人工抛秧,50亩田需要40个人一起忙一天,现在一台抛秧机可顶10个劳力。”株洲轩宇合作社负责人肖育林介绍,有了“良机”加持,不仅种田效率提高了,人工费也大大节省了。

    农时贵如金,能够提早插秧,得益于集中育秧技术的推广。走进朱亭镇高福村“工厂化”育秧中心,只见自动化育秧生产线快速运行,几名工人熟练地操作机器,一个个空的育秧盘整齐有序放上输送带,经过机器自动填入营养土、淋洒营养水、加入种子、喷洒水雾,一个个完整的育秧盘就从机器的另一头出来,工作人员再将装着种子的育秧盘,一叠一叠移至育秧密室里催芽。在人机的有效配合下,一条流水线1个小时就可以制作好1000盘秧苗,满足30亩田的插秧需求量,与传统的人工育秧相比,“工厂化”育秧每亩田用种量为4公斤,比抛秧、直播分别每亩节约2公斤、3.5公斤,每亩田增产55公斤以上,每亩节省成本80元。

    同样的,通过将智能化技术贯穿秧苗培育、管护的全过程,产粮大县(市)醴陵今年早稻种植时间提前了近半个月,“领跑”全省大部分地区。在茶山镇铁河口村,一个3000平方米的连栋智能育秧大棚格外打眼,“我们采用智能传感技术,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监测秧苗的生长情况,并自动分析和调节大棚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醴陵君信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监事长汤小丰介绍,大棚育秧周期为25天左右,比传统育秧时间缩短7天,实现提前移栽早稻,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早稻分蘖,长出多穗大穗提高产量,还能避免晚稻抽穗期遇到寒露风。今年,醴陵新建运动循环式育秧大棚30个,扩建1+N叠盘快速催芽齐苗密室1个,新建立体育秧大棚1个,早稻集中育秧面积已超过25万亩。

    良技搭配“良机”,实现“节本、省工、高效”,省市推广的机插机抛、化肥深施、无人机打药、机收减损、工厂化育秧等技术,在五县(市区)得到一一落实,茶陵推广应用软盘抛秧、机插秧,严格控制水稻直播;攸县出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农药、化肥减量替代技术,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科技扎根沃土,田野活力奔涌。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新型农民向科技要产量,用科技增效益,逐渐走出“靠天吃饭”。

    用良策 各项保障不含糊

    中盐美福是落户醴陵的大型生态肥业有限公司,春节过后,企业生产紧锣密鼓,每天生产各种肥料800到1000吨。醴陵市为有效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护航春耕备耕,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了春季农资市场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以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产品为重点,对农资经营场所的资质、进销货台账、农资产品明码标价等展开抽查,规范商户经营行为,共查处经营劣质农资案件2起,有效稳定了农资价格,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

    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都是农家宝。春耕以来,五县(市区)农业、农资部门加大对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物资摸底和调运,积极对接农资龙头企业,确保农资供应顺畅。

    田间“三分种,七分管”,进入春耕以来,各县(市区)农业干部和农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开设“露天课堂”,现场传农技、破难题,攸县县镇两级共130余人组建农业技术服务队,并招引13名硕士人才,分配到各个乡镇农机站一线主战场挑大梁。渌口组建8个技术指导小组,建立春耕生产技术指导微信群,邀请20多名专家线上对种植大户、普通农户进行有针对性地生产指导,24小时全天候的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

    春风化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攸县农业机械有100多万台,机插、机抛等农机购置除了国家补贴,当地还统筹资源支持补贴。炎陵安排200万元资金,在发展早稻生产、再生稻与旱粮示范片及插秧机购置、耕地抛荒治理等环节给予奖补。茶陵对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的主体,免费发放种子,给予早稻集中育秧补贴,优先发放晚稻种子;整合专项资金1640万元用于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支持早稻种植和集中育秧、奖补种粮大户、水稻降镉试验等方面。农民收益预期稳了,种粮积极性提高。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