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里的 株洲话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那天,父母都不在家,表姐带着我们几姊妹在家玩。当兵回家探亲的如意叔叔来了,他是父亲的徒弟,他问我们“厕所在哪里?”我们面面相觑,没一个答得上来,最后,如意叔叔跑到我家屋后躲着解决了他的应急事件。如意叔叔走后,表姐才恍然大悟,“哦!他说的厕所就是茅私。”这就是老株洲人,只懂土得掉渣的方言,除了自己明白,外人一头雾水。

    一些家喻户晓的童谣,充分体现了咱大株洲人的可爱,也可以从中学习很多有趣的方言。最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就是:“月亮粑粑,抖里坐个嗲嗲,嗲嗲出来买菜,抖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扎糍粑,糍粑跌得井里,变扎嘎嘛,嘎嘛抻脚,变扎喜鹊,喜鹊上许,变扎斑举,斑举子咕咕咕,和尚打豆腐,豆腐一不渣,和尚恰粑粑,粑粑一不壳,和尚恰菱壳,菱壳两头尖,和尚上哒天。”从这一首方言童谣中,我们就可以找出很多株洲特有的方言。比如“里面”就说“抖里”,爷爷就喊“嗲嗲”,青蛙即是“嘎嘛”,“树”要念成“许”,“一只”就是“一扎”,“斑鸠”为“斑举”,“吃”就是“恰”。

    还有一首短童谣:“吊吊子手,好朋友,上该走,碰扎老狗,我冒亮心它,它啊我一口。”这里的“吊吊子手”就是牵着手摇来摇去的意思,“该”是“街”,“上该”也就是去逛街,“冒亮心”就是“没有想到,没有防备”,“啊”这里为第四声,“咬”一口的意思。这首童谣描述的是两位好朋友,手牵着手上街,碰到了一只狗,没想到被狗咬了一口。我们小时候,就经常牵着好朋友的手,一边走一边念唱。

    调皮的儿童,特别是男孩子,喜欢掏出家伙就对着门外撒尿,这里有一首童谣是这样描述的:“哦尿嘻嘻,哦顾该基,喔死一扎阉鸡。”“哦”第一声,拉尿拉屎的“拉”的意思,“顾”就是“过”,“该基”就是门前的台阶,“喔”第四声,就是“烫”。这首方言童谣把一个调皮的男孩描绘得活灵活现。

    遇到男孩子在池塘里游泳时,女孩子也皮,也会在岸上呼啦啦唱童谣:“某某袄,穿棉袄,十二月天气洗朗许澡,嘣洞嘣洞浸死了。” 这女孩子调起皮来也没男孩子什么事了,而且口不择言,童言无忌。株洲人说某某人“袄”,就是指那个人很犟,“洗朗许澡”就是游泳,“嘣洞嘣洞”是拟声词,“浸”就是“淹”。这株洲的女子,从小就“不来塞”(都为第一声),这方言“不来塞”就是不示弱,不一般的意思。

    还有很多的株洲特色方言,比如“吃饭”为“掐饭”、“为什么”为“哦改”、“睡觉”为“困告”、“父亲”为“牙老子”、“母亲”为“娘老子”“姆妈”(这个姆是闭着嘴巴发音的)、“爷爷”为“嗲嗲”、“奶奶”为“娭毑”、“男孩”为“牙几”、“女孩”为“妹几”、“上大厕所”为“解大手”、“上小厕所”为“解小手”、“怀孕”叫“驮抖”、“傻瓜”叫“哈利油”、牌桌子上赌博输了钱叫“恰噶盐哒”、输光了叫“脱腿了”、“配合”叫“接砣”、“槟榔”叫“个子”、“骗子”叫“撮把子”、“丢脸”叫“拌式样”、“糟糕”叫“页哒卵”、“开始”叫“架场”、“收拾”叫“捡场”、还有那追女孩子居然叫“添腿子”,太多太多的地方方言,不一而足,有趣又韵味,很多连声调都标不出,只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才说得出那种味道。

    “雷人”的株洲方言,经常让外地人找不着北,但本地人却乐此不疲,特别是老年人,始终保持本土方言特色。但渐渐地,年轻人外出求学工作的多了,说话也就越来越洋气了。新一代小孩子,则一律说起了普通话。其实,株洲方言有其地方特色,值得保护。想学的,建议从童谣开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