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打水漂滚铁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晏伯承

    小时候玩心重,手脚闲不住,但因条件所限,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要找乐子只能就地取材。在儿时的记忆中,玩得最多、最富童趣的游戏就是打水漂、滚铁环。说起这,当年的那些画面就会徐徐展开。

    先说说打水漂。打水漂是土得掉渣、老得掉牙的游戏。据考证,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玩了。打水漂,就是一种运用手腕的力量让物体在水面上跳跃的游戏。看似操作简单,其实蛮有“技术含量”。

    刚开始玩时,七不懂八不懂。随手捡起块石头就往水里扔,结果扔出去的石头只在水面“咚”的一下就沉入了水底。通过反复练习,反复琢磨,才悟出了其中的门道。

    经验告诉我,要想让石头抛得远,且在水面上弹跳次数多,首先是要选好材。选材时,外形呈镜片状,厚度与重量适中的瓦片最好。这种瓦片与水面接触时摩擦力小,弹跳效果好。其次是把握好姿势。抛投时,注意侧身、弯腰、手放低,尔后贴着水面将瓦片抛出去。出手时,还要注意适当抖腕以带动瓦片的旋转。这样,瓦片就会在水面上像蜻蜓点水似连续跳跃,并激起阵阵涟漪。晶莹的水珠宛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画面美不胜收。

    说完了打水漂,再来聊聊滚铁环。

    滚铁环先要有道具。道具亦可信手拈来。弄两根粗一点的铁丝,将一根弯成环状;另一根捏成U字形即大功告成。玩耍时,铁棍推着铁环跑,发出一阵阵咣啷的声响。铁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里细伢子的炫耀之物。拥有一个好的铁环就如同在现的孩子拥有滑板车一样风光,让人羡慕不已。

    用乡里话说,滚铁环这个游戏,只要鼻子眼里有风就晓得玩。但真正要玩点名堂、玩出点花样,还得有“两把刷子”。尤其是过独木桥、转丁字湾,绕树桩、淌水沟等高难度动作时,没有点硬功夫还真不行。滚铁环从速度上讲有快慢之分。滚得快,考验的是人的体能的冲击力、爆发力;滚得慢,考验的则是手脚的协调力、平衡力和对铁环的掌控力。

    俗话说,“蒸酒打豆腐,称不得老师傅”。滚铁环亦是如此。我自认为自己是一名滚铁环的高手,就因为一次的“神操作”,让我碰得头破血流,颜面丢尽。那是一天放学后,我在坪里滚铁环。邻居家的几个细伢子见我在玩也先后加入了进来。我一路滚就一路笑,将铁环滚到了邻居家的窗台下,窗下伸出的一个铁插销将我的头部划出了一道两寸多长的大口子,顿时鲜血直冒。小伙伴们都吓醉哒,赶紧叫来我的老娘。老娘情急之中抓起把稻草烧成灰后将其抹在伤口处。止住血后,又迅速对头部进行清洗,一连洗了几脸盆的水都是通红的。也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误,让我的创口处成了块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被同伴们戏称为“晒谷坪”。这也成了我永远的痛。

    说起滚铁环的遭遇,邻居家一个外号“大舌头”的伢子亦“不堪回首”。大舌头先天生理发育不良,说话不利索,吐词不清。常常将不要不要说成了“拨傲拨傲”。智力反应上也比别人慢半拍。一次,他见同伴们滚铁环滚得起劲,而自己一时又找不到玩的东西,便一溜烟跑回家,将家里一个水桶的铁箍敲了下来。被他脾气有点爆的父亲发现后,二话不说,就是一顿“猫公刺炒肉”,打得大舌头满地打滚,嘴里不停地喊着叫着:“拨傲,拨傲(不要不要)……”

    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孩子王”如今已成了“老顽童”。忘不掉的是往事,抹不去的是记忆,当年的打水漂、滚铁环的那些场景、那些瞬间、那些故事却还如影相随,挥之不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