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锡堂著《张平化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书评

    陈文潭

    2001年7月23日,张平化同志在京逝世,享年95岁。而在1978年12月,胡耀邦曾这样评价张平化:“久经考验,饱经风霜。”

    50岁以上的本地人,恐怕都有印象,张平化同志是我们株洲炎陵人。担任过炎陵县委书记;抗日时,任过358旅政委;东北解放时,当过哈尔滨市委书记;建国初期,任过武汉市委书记;尔后,历任湖南省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农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国务院农村研究中心顾问、中顾委委员。95岁的生命,一直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久经考验,饱经风霜”,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读《张平化传》,我有这么几个感受——

    一、聚焦重要节点,写出人物的性格与风采

    张平化17岁考取湖南三师,广泛接触了进步学生,积极参与驱逐校长彭德芳的斗争,大获全胜。考取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后,在训练班见到了伟人毛泽东,走上了一条追随伟人、矢志革命的道路。在大革命失败后,坚持斗争,从区委书记到临危受命担任县委书记,祖父张春榜、父亲张升朝、叔父张旭初、胞兄张拱照、嫂子邓吉秀、堂兄张焕照、堂弟张烨照均为革命献身,张平化家里为革命捐躯的共有七位,他们是该县2万余名烈士的代表。在苏区“肃反运动”时差点被杀,是王震同志实事求是、刀下留人。爬雪山、过草地,扛鼎358旅,入主哈尔滨(中共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市委,转战武汉市委(抗洪、修建长江大桥)。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保护……作者能够抓住“关键时刻”、“关键节点”秉笔直书描写人物,既写出了时代的波澜壮阔,又描绘了传主的坎坷人生。最后部分,写了张老回家乡的即兴诗篇,又凸显了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涵养,反证了张平化能文能武的特质。

    二、遵循历史真相,没有“溢美”与“避讳”

    中国革命与建设,百年奋斗,波澜起伏。写好不易。本书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比如:“王震刀下救人”,一方面真实反映出当时“肃反”扩大化、左倾问题严重;另一方面,体现了王震同志注重调查、实事求是、机智勇敢的一面(为了向上交差,免去了张平化县委书记职务,让其专抓县赤卫队工作)。比如:在中宣部任常务副部长时,因江青肆意插手工作,有时无所适从,主动要求回湖南工作,又比如:面对“真理标准”的讨论,及时听取了小平同志的指示。当工作出现失误时,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坚决改正。特别在韶山滴水洞的修建、醴陵秞下五彩瓷的推介方面,也是可圈可点。张平化执政湖南时,一大批工作措施见效,一大批项目上马(湘黔铁路西段、枝柳铁路湖南段、金竹山火电厂、资江氮肥厂、湘江(株洲)氮肥厂、洞庭氮肥厂,浏阳、浦市、石门的三大磷肥厂、农机工业等),有目共睹,载入史册。

    三、思路清晰,语言平实,意蕴隽永

    全书基本按传主的人生经历而写,平实中有亮点,平推中有闪光。

    叙述语言平实而亲切,丁是丁,卯是卯,不蔓不枝,非常干净。炎陵山区,很多地方讲客家方言,作者也没有刻意渲染,为“方”而“方”。整部作品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平实亲切。特别是作者王锡堂长期从事文字、党史工作,对党史研究矻矻以求,初心不改,年届八旬,奋斗不息,奋力写成此书,殊为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