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王亚
《倒脱靴故事》是出版人王平老师的最新小说集,作品兼具小说和散文特质。倒脱靴是湖南长沙一条小巷的名字,它是作者从小到大生活成长的地方。曾出现在倒脱靴里的至亲、长辈、房东、邻居、友人、同学和陌生人,随着作者的生花妙笔,一一呈现在纸端。
王平老师出身世家,却偏爱在市井溜达。“溜达”这个词再适合他不过,介于闲庭信步与聊赖散漫之间。前者显得过于从容,凡“过”了的从容就叫“端”了,王平老师从来不端。后者似懒汉,不单止行为懒散,连脑子也钝懒。王平老师思维活络,同他的话语一般,滴溜溜蹦跶出来。
王平老师溜达的时候,爱提溜着一个相机,后来,有了拍照功能强大的某品牌手机,就只揣个手机出门了。不对,是将手机揣在小挎包里,提溜着小包溜达。他溜达的地方有坡子街、潮宗街、都正街、古潭街、九如里……还有他少时住过的倒脱靴巷。各条街巷各色人等各样生活,变成他相机或手机里质感真实的图像,这些图像和生活又浓缩到了一条倒脱靴巷中。
他在倒脱靴的“溜达”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溜达,倒脱靴是一个俗世,他于此入世又出世。从这个意义上看,他是倒脱靴生活的经历者,也是旁观者。惟其如此,才可照见世俗,而转身亦得施施然。这也是他的书《倒脱靴故事》独有的气质。
倒脱靴巷本是私人公馆云集之地,“长不过百米,总共16个门牌号码,动荡岁月中几乎家家被抄。”一句话就似乎昭示了倒脱靴巷里人命运的定数,跟倒脱靴巷一样,曾煊赫一时,到头来都落寞了。或者说,倒脱靴巷如同一个戏台,政客商贾,举子戏子,抑或贩夫走卒,画了胭脂,捏着嗓子,走着台步,在上面唱念做打。一茬一茬的人来了走了,戏台子上的重檐翘角、浮雕鎏金也旧了,损了。是一条巷折射了世事跌宕。
命运相似的倒脱靴巷人“样范”却各个不同,这是中文系老师会一再强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我觉得最亲近的是李福爹,他的行止像我的祖父。穿香云纱开襟衫,每天晨起洗漱刮舌苔,执毛笔写信作书,遇事胆小,便只好顺应形势……与祖父如出一辙。只是李福爹富态,而祖父纤瘦颀长,有些像故事里的“高长子”。高长子也用毛笔,字写得好。落笔缓缓写下的几个字,令人甚是动容——无根而固者,情也。他不算倒脱靴巷人,却适宜活在倒脱靴的故事里。
这里的人气质也没有“定规”。有世家文人气,如祖父王时泽、伯祖父王时润。有儒商气,如罗先生。甚或一个模样背后亦随时移世易而气质莫辨,譬如黄佩甄。穿黑色薄丝绸旗袍,生一双丹凤眼,眉毛描得既细且弯,手里还夹根香烟,是资产阶级少奶奶气韵。改嫁了驼背鸡胸加酒糟鼻的无产阶级吴老倌后,也跳起了忠字舞。终究在疯了之后,上吊自杀的那一刻“变回”了穿丝绸旗袍的少奶奶。后来,所有的气质又都趋于统一了,成了谢小陆、姚大器、戴国庆们,一身灰咔叽布或黄军装,却不肯端正地穿。再后来,倒脱靴巷的气质便杂芜了。
再往后呢?《倒脱靴故事》里没有写,却似乎又是有定数的结局。在倒脱靴巷消亡之前,人们早已以各种行止或形态“散落”在世间各个角落,幸而有《倒脱靴故事》,可以供世人寻觅一些旧长沙的影子。